通任顺气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11-02
一、 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认识

( 一) 西医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认识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 型, 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 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 的心血管功能紊乱综合征 [1 ] , 一般无器质性病变。 大多发生在青壮年, 女性较多见, 尤其是更年期妇 女。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环境、 体质和遗传 等因素有关, 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从而引发心血 管功能失调。临床上症状多样, 主要表现为心悸、 心 前区疼痛、 胸闷、 气短、 呼吸困难、 头晕失眠和多梦 等。西医治疗以小量镇静剂、 植物神经调节剂和 β 受体阻滞剂为主, 其近期效果尚可, 远期疗效不佳 [ 2 ] 。

( 二) 中医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认识 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直接对应的病名, 根据其主 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心悸” 、 “怔忡” 、 “胸痹” 范畴, 又因其多与情志刺激有关, 也可归于“郁证” 、 “脏躁” 范畴。中医学观点认为,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与心、 肝、 脾关系密切 [3 ] 。《素问·灵兰秘典 论》 有云 :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心藏神, 主神志, 为神明之脏, 主宰意识、 思维及情志活动, 正 如 《灵枢·本神篇》 中言 :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 ” 《格 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中提出 : “主闭藏者肾 也, 司疏泄者肝也。 ” 肝主疏泄, 能调畅气机, 与人的 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 则情志活动异常, 反 之, 情志不遂, 亦会导致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司 。《血 证论》 云 : “肝属木, 木气冲和条达, 不致遏郁, 则血 脉得畅。 ” 若因外界环境、 生活压力等导致情志不 舒, 则肝气郁结, 失于疏泄, 气机郁滞, 血行不畅。 《薛氏医案》 云 : “肝气通则心气和, 肝气滞则心气 乏, 凡心脏得病必先调肝。 ” 肝气郁滞, 心脉痹阻, 发 为本病 。《金匮要略》 中言 :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 此为治未病的治疗原则, 由此可知, 肝 病易于传脾。肝失疏泄, 肝气乘脾, 脾失健运, 气血 生化伐源, 心神失养, 进一步加重病情。综上所述, 本病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引发, 故气滞乃 本病的病机关键, 气机阻滞, 血行不畅, 心脉瘀阻, 发 为本病, 发病日久气血耗伤, 肝血不足, 脾失健运, 心 失所养, 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二、 通任顺气针刺法

治疗原则: 通任顺气, 调和气血。取穴: 主穴取 膻中、 巨阙、 中庭、 玉堂、 紫宫、 璇玑, 配穴取内关、 公 孙、 太冲、 合谷。

操作方法: 膻中、 巨阙、 中庭、 玉堂、 紫宫、 璇玑, 随 着任脉走向, 平刺 0. 3 ~0. 5 寸, 迎随补法; 内关直刺 0.5 ~1.0 寸, 捻转补法1 min; 公孙直刺1.0 ~1.5 寸, 捻转补法 1 min; 太冲、 合谷, 直刺0. 5 ~1. 0 寸, 捻转 泻法 1 min。诸穴均留针 30 min, 每日治疗 1 次, 2 周为 1 个疗程, 一般治疗 2 ~3 个疗程。

三、 临证验案

患者女, 52 岁。主因胸闷心悸间作 2 月余, 于 2017 年 3 月 21 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针灸部门诊。患者自述 2 个月前与家人吵架后 出现胸闷憋气, 心中悸动, 未予治疗, 半小时后自行 缓解。近 2 个月内胸闷心悸症状间作, 为求进一步 治疗, 遂来就诊。症见: 心悸, 胸闷憋气, 精神紧张或 情绪波动时加重, 伴胁肋胀满、 善太息、 口苦咽干, 纳 差, 寐差多梦, 小便色黄, 大便正常, 舌红, 苔白, 脉 弦。血压 130/80 mmHg( 1 mmHg = 0. 133 kPa) , 检 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均提示正常。

中医诊断: 心 悸, 证属肝郁气滞证; 西医诊断: 心脏神经官能症。 治疗原则: 通任顺气, 调和气血。针刺取穴: 主穴取 膻中、 巨阙、 中庭、 玉堂、 紫宫和璇玑, 配穴取内关、 公 孙、 太冲和合谷。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 诸穴局部 常规消毒, 取0. 25 mm × 40 mm 华佗牌一次性无菌 针灸针, 先用迎随补法针刺膻中穴, 针刺得气后, 用迎 随补法依次针刺巨阙、 中庭、 玉堂、 紫宫、 璇玑至得气; 内关直刺0. 5 ~1. 0 寸, 公孙直刺 1. 0 ~1. 5 寸, 两穴 均行捻转补法1 min; 太冲和合谷, 直刺0.5 ~1.0 寸, 行捻转泻法 1 min。诸穴均留针 30 min, 每日治疗 1 次, 2 周为 1 个疗程。采用通任顺气针刺法治疗 1 个疗程后, 胸闷心悸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次数减 少, 治疗 2 个疗程后, 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胸闷心悸 症状很少出现, 饮食睡眠均恢复正常。

四、 讨论

《素问·举痛论》 中言 : “百病皆生于气” , 是以 治病当先调气。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 内连 脏腑, 外络肢节, 沟通内外, 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有 机的整体。针刺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 以疏 通经络, 调节人体气血及脏腑功能, 其中任脉在调节 全身气血方面疗效显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 情志活动由 五脏精气化生 ; 《素问·宣明五气》 : “心藏神, 肺藏 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 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 所司, 调情志当调五脏。而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 胸 腹为阴, 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 为阴经脉气所 汇聚, 称为阴脉之海。阴经内连五脏, 五脏藏五神 气, 任脉汇集了三焦之气, 故任脉具有调理局部和 全身气机的双重作用 [1 ] 。心脏神经官能症以气滞 为病机关键, 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 多为虚实夹 杂之证。

膻中为心包募穴, 又是八会穴之气会, 刺之可调 一身之气 。《行针指要赋》 亦指出 : “或针气, 膻中一 穴分明记。 ” 由此可见若要调气, 膻中穴不可或缺。 清代姚止庵在 《素问·经注节解》 中提到 : “膻中者, 在胸中两乳间, 为气之海。然心为君, 以敷宣教令。 膻中主气, 以气布阴阳, 气和志通, 则喜乐由生。 ” 膻 中为心君之臣使, 刺之可疗君主之疾。巨阙、 中庭、 玉堂和紫宫四穴的命名参照古代建筑, 四穴分别对 应建筑中的阙、 庭、 堂、 宫。阙 , 《说文·门部》 : “门 观也” , 即宫门、 城门两侧的高台, 中间有道路, 台上 起楼观 [2 ] 。庭 , 《玉海》 中言 : “堂下至门, 谓之庭。 ” 堂, 在古代宫廷建筑中, 前堂后室 , 《尔雅·释宫》 : “宫谓之室, 室谓之宫” , 故堂在宫之前。任脉从巨 阙至中庭至玉堂再至紫宫, 宛如进入一座庭院的路 径, 先看到门前的 “巨阙” , 进门后穿过“中庭” , 步入 “玉堂” , 登堂入室, 最后进入 “紫宫” , 这正是任脉经 气由下向上流注的反应 [3 ] 。顺着经气自下而上流 注的方向进针, 以行瘀滞之气机, 畅达三焦, 通调五 脏。璇玑, 本是两颗星名 , 《史记·天官书》 : “北斗 七星, 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 璇, 北斗七星的第 二星; 玑, 北斗七星的第三星。北斗自转而璇玑随 之, 故有旋转枢机之意。璇玑穴居胸之上部, 内景之 喉圆润转动, 如斗运于天, 与璇玑星名义相应 [4 ] 。

《标幽赋》 指出 : “天地人三才也, 涌泉同璇玑、 百 会。 ” 璇玑穴为人才, 通于天地, 沟通人体上下, 乃一 身之枢机, 可调全身之气。内关与公孙, 分别为心包 经络穴和脾经络穴, 都是八脉交会穴, 内关通于阴维 脉, 公孙通于冲脉, 八脉交会穴歌诀中言“公孙冲脉 胃心胸, 内关阴维下总同” , 内关与公孙相配, 宁神 定悸, 可疗心胸病证。太冲和合谷合称四关穴, 一上 一下, 一气一血, 一阴一阳, 可平肝阳, 调气血, 通经 络采用通任顺气针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以通任 顺气, 调和气血为治疗, 以膻中、 巨阙、 中庭、 玉堂、 紫 宫和璇玑为主穴, 行瘀滞之气机, 畅达三焦, 通调五 脏, 使得气畅血行; 以内关、 公孙、 太冲和合谷为辅 穴, 和阴阳, 调气血, 通经络; 诸穴配伍, 相辅相成, 通 调全身气机, 使气机得畅, 肝郁得疏, 脾得健运, 气血 平和, 心有所养, 神清志明, 精神乃治。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 型, 以心血管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随着社会进步, 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 大,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病人数逐年上升, 该病给患 者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 学习, 生活质量较低。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时, 经 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总结出通任顺气针刺法, 以通任 顺气、 调和气血为治疗原则, 以任脉穴位为主, 肝经、 心经、 脾经等经脉穴位为辅, 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上取得良好效果。针刺治疗该病, 操作简单, 疗效显 著, 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王梅 贺军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