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男,1928年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国医名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中医儿科第五代继承人。早年跟随其父孙谨臣学医,后又跟随当代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左右,临证擅治儿科内科杂症。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管理60余年,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组成:党参10~15克,炙黄芪6~10克,茯苓10~15克,炙黄精10~15克,炙甘草3~5克,炒谷芽10~15克,当归3~5克,熟地黄5~10克,旱莲草10~15克,生白芍15~20克。
功能:补益脾气、统摄血液。
主治:小儿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5天为1疗程。待紫癜消退后,继以本方10倍剂量为散,共研细末,每次5~10克,一日3次,加糖少许,开水调服,可连续服用3~6个月。
方解:小儿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类似于中医学之“肌衄”“虚斑”“阴斑”等,隶属于“血证”之范畴,其病理因素常认为与荣卫虚损、火热发斑等有关。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谓:“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又谓:“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孙浩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失调,化源匮乏,以致气虚不摄,血溢于脾主部位(四肢肌肉)而为斑,伴有鼻衄、齿衄者,虽与肺、胃相关,但大多是母病及子,燥湿不济使然,亦当从脾治之。
此方仿归脾汤意,以补益脾气、统摄血液为主。党参、黄芪、黄精、甘草补益脾气,谷芽运脾和胃兼能疏肝,助补气诸药运用;当归、地黄和血养阴,当归“能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是治疗血证不可或缺之药,然其气味辛香浓烈,不宜多用;旱莲草、白芍味酸性收,功擅敛阴止血,清代医家吴仪洛谓旱莲草“甘酸而寒,汁黑补肾,功善益血凉血”,白芍入肝脾二经,“补血,益肝脾真阴”,对于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而致各种血证,用之甚佳。本方补而不滞,温而不燥,阴阳相济,寒温平调,适用于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之体,从而达到化源充足、气血调和、血循经行、衄必自止的目的。本病病程较长,且有间歇期病情隐而不露的阶段,勿以为病已痊愈而中止治疗。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时乐 高军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