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清朝已是鼎盛时期。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膏方不断发展,逐渐成为理法方药精准、制剂工艺独到、指导方法齐全的治疗方法。综览《叶天士医案》《张聿青医案》《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太医院配方》等著作,精读其中膏方的相关内容,感悟匪浅。
承继历代医家膏方精髓
膏方的起始、形成、发展、鼎盛历经几个时代。外用膏方起始于战国时期,应用于外伤感染等简单的敷膏。此后,唐代《千金方》和明代《证治准绳》中都有类似外用膏方的记载。而清代除了延用历史上的外用膏方外,更进一步把膏方制作成敷贴,置于脐部、腰间,作为温阳补肾、延寿益寿的内治外敷之品。
《叶天士医案》《张聿青医案》《临症指南医案》记载了大量的内服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综合反映了历代医家膏方组合的基本内涵。《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体现了清宫膏方的诸多特长,也反映了中医传承发展的历史固有规律。
处方简洁、药量少、施治精准
菊花延龄膏有疏风、清热、明目功效,专为高血压、老年眼疾而设;五味子膏可以敛肺滋肾、生津止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专注于收敛补益,用于老年人失眠、汗出过多;桑寄生膏、黄芪膏也各有适证,针对相应的病人群体。这些膏方轻便易做,药效持久。清宫膏方一般药味较少,最多也仅有十余味药,适应症候较明确,法理俱全,思路清晰。
反观我们现在的膏方,求大求全,起效不专。虽然有许多量大的膏方适合年龄大、疾病多的患者,但是很多病人是可以通过小膏方治疗的。笔者认为,小膏方的应用可以纳入膏方日后发展的思路,主要针对具体单一病种,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有序延伸至临床各科。小膏方既可以外送加工,亦可让病人居家收膏,口感好,患者依从性佳,疗效明显。
不局限于冬季使用
清宫膏方不局限于冬季使用。只要病情需要,选方用药得当,膏方使用可以不拘泥于季节时令。如调气化饮膏用于四月;扶元益阴膏用于七月;润肺和肝膏用于九月。
调气化饮膏为香砂六君丸与平胃散合方,再加鸡内金、桂枝、枳实等,有补有泻,通补兼施,脾胃运化不健的人群均可应用。润肺和肝膏由党参、生米仁、麦冬、橘红、桑叶、炙枇杷叶、白芍、石斛、枳壳、甘草等组成,录于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之“止嗽化痰理肺医案”中,因肝肺气道不调,时作咳嗽,故清肝降肺,健脾化痰。
清宫膏方不局限于季节的使用,提示我们临床对于膏方应用的季节局限性可以做出调整。冬季膏方的作用可持续半年,到了年中,患者症状会有所反复,需在中间接补服用,以达到持续疗效。如夏季服用膏方就是一种好的尝试。另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与调治进补有关。因此,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临证思维,适度兼顾气候变化的用药特点,膏方在其他季节也可适度应用。
品种较多,应用面广
清宫膏方品种较多,覆盖面广。清朝时膏方已趋向成熟,应用面广,内、外、妇、儿、伤等临床各科均有对应膏方,并由宫廷向社会达官延及。内科的扶元和神膏,眼科的明目延龄膏,肝科的清热养肝和治膏,骨科的接骨化瘀膏,外科的健胃阳和膏、夏枯草膏和红膏药,皮肤科的蓖麻子膏等已经作为行之有效的处方应用到现代的临床各科之中。
清宫外用膏方与内服膏方一样种类很多。外用膏方的含义不仅是用于治疗疮疡疖肿等外科病,更多的是以外敷膏药的形式达到内治目的。这些以外治内的膏方以温阳补肾居多,光延寿膏就有五十多种。外用膏方一般贴于脐眼、放置腰部、固于涌泉穴等,以避免方中一些含有小毒之品的副作用。
现在的膏方虽然也在临床各科应用,但范围还是不够广。尤其是一些边缘体质和疾病还没有涉足。可以用清宫膏方作指导,解除禁锢,拓展思路,把膏方的多种形式渗透到临床各科,为中医工作提供新的内涵,为病患提供新的治病养生手段。
近现代膏方的应用经过几代中医人的传承发展已达到了一定深度与广度,值得中医界重视。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认真传承,锐意创新,与时俱进,膏方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周端 邱伯雍 魏易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