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于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导致身体代谢活动加快,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的临床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因很多,最常见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其他包括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散在性或家族性非自身免疫性甲亢、碘甲亢、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性甲亢、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甲亢和新生儿甲亢等。
甲亢的病因病机
甲状腺功能亢进没有特定的早期症状。早期症状多取决于甲亢的严重程度,受累的器官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各个典型症状均可成为早期症状。典型症状主要有:体重下降、消瘦;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持续性心动过速,多超100次/分钟,自觉心悸;部分患者可有房性期前收缩、房颤等心律失常,可自觉心慌;多紧张、焦虑、失眠、易怒等;手抖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多汗、不耐热;女性可有月经周期改变;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常见皮肤变薄,光滑细腻,温暖潮湿;可见毛发脱落,头发变细,易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于中医瘿病的范畴。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中医又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就有关于瘿病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而《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瘿候》中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以及水土因素。其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又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圣济总录·瘿瘤门》云:“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有对瘿病分类的记载:“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曰筋瘿;赤脉交络者,名曰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外科正宗·瘿瘤论》中论述了瘿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及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其应用“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消坚”治法。
李佃贵认为瘿病的病因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水土等失宜及体质因素等关系密切。由于长期郁怒忧思,使气机瘀滞、肝气失于条达,气机瘀滞,津液易于凝结成痰,痰气凝结日久,气血运行失常,而成瘀血,瘀血痰浊相互凝滞搏结为浊毒,蕴结于颈前,则成瘿病。或久居偏远山区,饮食失调,脾胃运化失常,脾失健运,水湿不行,聚而成痰,日久化瘀,瘀血痰浊凝滞为浊毒,浊毒蕴结于颈前成瘿病。或由于体质因素,如妇女经、孕、产、乳等,均与肝经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每有情志,饮食等变化,常致气郁痰结,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病理变化,因而女性易患此疾。亦有素体阴虚之人,痰气瘀滞日久化火,耗液伤津,使病程缠绵。综上所述,气滞痰凝,浊毒内蕴,蕴结于颈前而致瘿病。治疗以理气解郁,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滋阴降火,化浊解毒为主。常用药物如青皮、浙贝、半夏等理气软坚散结;紫苏梗、香附疏肝解郁;牡蛎、石决明平抑肝阳,散结软坚;当归、丹参、川芎活血,清心除烦;百合、乌药润肺,温肾;更有海藻、昆布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典型病例
池某某,男性,32岁,于2021年2月1日初诊。诉双手指颤抖不能自主控制三月余。现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抖动,伴见心悸、晨起腰酸、多食、便溏、日便三次,余无不适。观其面色微红、消瘦、双眼突出、诊脉时手抖动不停。舌淡暗,苔薄白;舌下络脉稍瘀紫,脉弦滑疾。查体:T:36.2℃,P:138次/分,R:24次/分,BP:110/70mmHg。颈前肿大,消瘦。实验室检查:2020年11月15日:TT3:9.25mmol/L,TT4:325.30mmol/L,FT3:>30.80pmol/L,FT4:85.38pmol/L,TSH3-UL:0.008µIU/ml。2021年12月19日:TT3:7.87nmol/L,TT4:309.90nmol/L,FT3:>30.80pmol/L,FT4:60.25pmol/L,TSH3-UL:0.005µIU/ml。
诊断:(浊毒内蕴型)瘿病(西医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治法:化浊解毒,解郁消痰。
方药:姜半夏10g,陈皮10g,青皮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20g,茯苓10g,浙贝10g,牡蛎20g(先煎),石决明15g(先煎),连翘10g,海藻10g,昆布15g,丹参10g,菟丝子10g,山萸肉10g,山药10g。7服,水煎服,日1剂,留药液400ml,分早饭前0.5小时,晚睡前1小时温服。嘱畅情志,节饮食,适运动。
2021年2月7日二诊:服药后症状均减轻,大便基本正常,腰酸缓解,仍双手抖动,舌脉同前。效不更方。14服。
2021年2月21日三诊:服药后症状减轻明显,现心悸,手抖均不明显,伴见偶腰酸、烦躁、纳可、寐实、心率108次/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数。处方:青皮10g,北柴胡10g,醋香附10g,紫苏梗10g,百合15g,乌药6g,当归10g,川芎9g,白芍20g,白术10g,丹参15g,海藻30g,昆布15g,石决明20g(先煎),牡蛎20g(先煎),清半夏10g,陈皮10g,连翘10g,浙贝10g,甘草6g。14服,煎服同前。复查结果如下:2021年2月28日:TT3:4.93nmol/L,TT4:253.00nmol/L,FT3:14.95pmol/L,FT4:36.65pmol/L,TSH3-UL:0.013µIU/ml。
按:此病患初诊手抖、心悸、腰酸、舌淡、舌下络脉稍紫暗、苔薄白、脉弦滑疾,一派浊毒内蕴之象;浊毒证舌苔脉象多见舌红或红绛或紫;苔质腻或薄或厚,脉滑或弦滑或弦滑数并见;亦有大便干溏不定,或有黏腻不爽。据此诊为浊毒内蕴证。正如医圣仲景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有浊毒内蕴之舌脉一证,便可用化浊解毒大法治之。方中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香附理气畅中,养血和血;紫苏梗辛温解表、温中行气;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疏肝理气、升举阳气之功。四药相合,使气机得畅,肝郁得解。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和胃;乌药行气止痛、温中散寒,白术、茯苓同用解脾虚湿盛;当归、川芎、白芍养肝血,柔肝体;丹参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海藻、昆布化痰消坚;石决明平肝息风;牡蛎平抑肝阳,软坚散结;半夏、陈皮理气化痰散结;浙贝清热化痰,散结消肿。方中甘草和海藻属于十八反,最早见于《外科正宗》卷二之海藻玉壶汤。临床应用根据病情需要,两者药量比例适时调整,为治疗瘿病所常用。诸药合用,则郁解,痰消,浊化,毒解。(姜祖林 王绍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