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程莘农60多年来致力于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对针灸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长期的医疗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易学、易教、痛苦小的“程氏三才针法”,笔者作为程氏针灸第4代传承弟子,经过学习有所收益,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程氏三才针法”内涵
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整体观念。《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程氏针灸之“理、法、方、穴、术”五步均贯穿天地人合一思想。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金针赋》中曰:“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入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本文论述明为补泻手法,暗含进针手法。程莘农院士由此悟出“程氏三才针法”,集点穴、押指、穿皮、进针于一体,要领简明,便于应用。
“程氏三才针法”,取意天、人、地三才,进针时分皮肤、浅部和深部3个层次操作。
再刺5~6分深,从皮下到达肌肉为人才,即人部,据证虚实,施以补泻手法,以调理脾胃,补后天之本。善治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脾胃不和之证。
最后,再入3~4分深,进入筋肉之间为地才,然后稍向外提,使针柄与皮肤之间留有一定间距。据证施以补泻手法,可调理肝肾。善治深层肌肉劳损、筋膜炎、骨关节病、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咳嗽、哮喘等。
程莘农认为,如此进针,轻巧迅速简捷,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得气迅速,一则减少患者的疼痛,二则可以调引气机之升降。进针讲究指实腕虚,专心致志,气随人意,方使针达病所,气血调和,正胜邪去。
穴位不同 三才有异
腧穴所在的部位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基础。程莘农认为“三才是天人地,天是浅时,地就是深时,人就是不深不浅。”“三才针法就是天人地,跟病人要结合起来。”“跟病人结合看胖瘦了。”对于同一个体而言,穴位分布全身,头面部、手足部及胸部穴位表浅,四肢、背部、腰臀部及腹部肌肉丰厚,穴位深。除四肢末端及头面部诸多穴位外,一般而言,天才部深度无差别,主要不同点在人才部与地才部。对不同体格或不同体质的人而言,天、人、地三才深度有差异。成年人穴位三才深度比其婴幼儿时期要深,进针深度需适当调整。临证时当因人因病制宜,不可拘泥。
病位不同 三才有异
病证的虚实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关键。程莘农认为:“三才针法就是天人地,跟表证、里证都有关系。”“表证就刺浅一点,刺天;里证就刺地,深一点,刺地。”即轻症、新病者,病位浅,其浅、中、深之三才深度就须浅,进针就须浅;相对而言,重症、久病者,病位深,其浅、中、深之三才深度就相对深些,进针就须深。
评价标准
程氏三才针法评价标准有2条:
①即时标准,即治疗时的“得气”情况。程莘农认为:“针刺欲取得效果,首先必须得气。”一般而言,针感出现迅速,容易传导的疗效就好,反之则差。
②远期标准,即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医案举隅
今举一例笔者应用“程氏三才针法”治疗腰痛验案如下。
患者,男,66岁。初诊:2015年6月5日,因“右侧下腰部及下肢反复疼痛6年余,加重1周”入院。病初疼痛不剧,未予重视。间断予中药针灸等治疗,疼痛时轻时重。入院后查腰椎MRI示: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骨科建议其手术治疗,患者要求针灸治疗。刻诊:患者腰腿疼痛剧烈,行走不超过10米,即须躺下;蹲坐马桶时疼痛加重;疼痛部位在右髂后至殷门穴区域,及右阳陵泉至外踝尖,胆经与膀胱经之间,足底发木,以大趾为甚。自述穿拖鞋行走时,鞋子脱落,亦不能感知;病侧肢体无发凉及肌肉萎缩。纳可、二便调,寐欠安。舌质紫,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寒湿型)腰痛。
辨经络:邪在足太阳与少阳两经,取穴以此二经为主。
取右侧穴:肾俞、腰阳关、环跳、风市、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昆仑、丰隆、承山、三阴交等。
毫针刺法:环跳用针长75毫米,其余穴位均取40毫米针,直径0.25毫米。按“程氏三才针法”要求,逐层进针35~37毫米至地才,环跳进针70毫米至地才,施以震颤催气及飞旋补泻手法,以上穴位均取得“酸、胀、麻”之针感,其中环跳针感传至足底。留针30分钟。命门、腰阳关施以艾灸温通经络,针毕,沿太阳、少阳经拔罐以活血通经止痛,1次/天。治疗3次后,疼痛依旧,仍需间断服用芬必得止痛,常下午三四时疼痛加剧,改为每日2次治疗。
2015年6月8日:患者疼痛仍无明显缓解。患者诊断明确,考虑其病程长久,无虚象,邪气入里,虽依“程氏三才针法”进针,但是病位深,未能真正通达“天、人、地”三部以散邪,故除太冲、昆仑外,其他穴位均改用75毫米长针,进针70毫米至地才,操作方法同上。每穴均针感强烈,并出现明显走窜感觉,多数穴位有“酸、胀、麻”的得气感觉,且能窜至小腿,乃至足底;笔者手下“沉紧”针感亦较前明显加重。
本次治疗之后,可步行约100米。其后,守方治疗20次,症状基本消失,嘱其避寒湿、半年内忌负重。3个月后回访未见复发。
按:本案肾俞、腰阳关强健腰膝、祛风散寒;环跳、风市、殷门、阳陵泉、足三里、丰隆、承山、昆仑“循脉之分”“各随其过”,取病痛肢节部的经穴以蠲邪定痛;“腰背委中求”,委中为膀胱经合穴、下合穴,可强健腰膝,通经活络;阳陵泉,筋之会以舒筋活络;足三里、丰隆理脾胃、调中气、化痰湿、通经络;三阴交配足三里,补益后天,令谷气内充,营卫强盛,循于常道,“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可柔肝缓急止痛。初起治疗主要以长40毫米毫针进行针刺,施以震颤催气及飞旋补写手法,以上穴位均取得“酸、胀、麻”之针感,其中环跳针感传至足底。从评价标准来看,已符合第一条,按理效果应该出现,患者疼痛却无改善。笔者思:辨证、治疗均无偏差,为何初诊疗效不佳?分析认为患者病程长久,无虚象,邪气入里,虽依“程氏三才针法”进针,但是病位深,未能真正通达“天、人、地”三部以散邪。改用长度为75毫米毫针后,患者得气感明显增强,而疗效也随之出现。故笔者认为,第一条评价标准,即治疗当时的“得气”情况可以补充为: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气至弱则效弱,气至强则效强。(刘永涛 刘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