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学说: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其中脾对应土,而土壤是万物生长之源,于是医家借此强调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并有“脾统四脏”之说。
金元医家李东垣特别看重脾胃,尤其重视调理脾胃,被称作“补土派”。补土,重在健脾益胃,在选择中药之时都会想到:苍术与白术。《本草中国》第二季中介绍了国医大师颜德馨将二药搭配使用的经验——前者祛湿运脾,后者益气健脾,二者同用,事半功倍,妙不可言。
有意思的是,最早在《神农本草经》的记载中,是不分苍术、白术的,至梁代陶弘景才有苍、白术之分。后来,随着广泛地应用,医家对二者的功用有了确切地认识。李东垣清暑益气汤,以苍、白术同用,配合黄芪、人参等治疗气虚受暑湿,证见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无力、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清代张隐庵对二者功用的总结被广泛认可: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补运相兼,则兼而用之。《本草经疏》说:“术,其气芳烈,味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根据我个人临床体验,除风痹是苍术所长,安脾胃以白术为优。
白术:安脾胃之神品
白术原生于山区丘陵地带,现广为栽培,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均有,栽培的数量以浙江为最。而浙江以于潜所产品质最佳,特称为“于术”。
我老家浙江天台亦产白术,且有历史地位,被叫“台白术”。那年秋天,我参加了挖白术劳动,成行栽种的白术被我们一行人一一挖起,剪除茎叶、须根,放在一旁晾晒。当时我年幼,只是帮工干杂活,将挖出的白术去泥、翻晒白术。我清楚地记得,老队长拿起一个拳头大的白术对我说,我们种的白术质量是很好的。只见他将白术捏了几下又抛了几下,说道:“你看,个头大,色黄亮,结实沉重,清香味浓,就是好白术!我至今还记得那时长者的神态,仿佛拿在他手里的是价值不凡的宝物。”
白术是一味补药。自古关于补益类用药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白术也不例外。相传汉武帝巡视东方时,遇到一位老汉在农田里做农活,面目似乎已有百岁高龄,却精神矍铄、容光焕发,身上有一种神仙般的气场。还有什么比长生不老更能打动皇帝呢?汉武帝立刻向老汉询问养生之法,老汉回答说:“我85岁时,发白齿落。后来有一位道士教了我一个绝谷之法:不吃粮食,只把白术煮来当水喝。我试着服用,没过多久就长出了乌发和新的牙齿!”
传说自然不能太当真,却也不会凭空而来,白术确有补益功效而在临床实实在在地应用着。《兰室秘藏》中积术丸,以白术与枳实配合,用来治疗痞满,治疗胃疾。《千金良方》白术膏,即发白术熬膏,用于服食滋补,治疗慢性腹泻。
《本草汇言》讲解白术的功用,说白术是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指出,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劳力内伤,四肢困倦,饮食不纳,是中气不足之证;痼冷虚寒,泄泻下利,滑脱不禁,是脾阳乘陷之证;疟疾经年不愈,久痢累月不除,是胃虚失治,脾虚下脱之证;痰涎呕吐,眩晕昏眩,或腹满肢肿,面色萎黄,是胃虚不运,脾虚蕴湿之证。凡此诸疾,用白术总能治之。
《本草中国》第二季介绍了孙女士的眩晕症。她是太湖渔民出身,长期的打渔生活让她长年累月受到湿邪的影响,以至于现在回到城市生活之后,出现了眩晕了症状,追本溯源,应是湿气作祟,健脾化湿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于是国医大师颜德馨的传人开出了五苓散和半夏白术天麻汤这两张对症处方,其中都用到了白术,当然,根据他们的经验,在方中又加入了苍术同用,一个月左右就治愈了孙女士的顽疾。
脾虚导致的慢性腹泻,这一类病人也可以说与湿气相关。素体脾虚,容易生湿,又往往饮食习惯不佳,导致出现了食少、腹胀、腹泻等症状,此时我常用的一张方子叫“参苓白术散”,也是一张经典名方,光看名字就知道白术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我们要用到的是炒制后的白术,用方中往往会写明“炒白术”。而反之如果是没有经过炒制的白术,则会被称作“生白术”;生白术所对应的病症恰恰是便秘,加大剂量用,往往有很好效果。同样是因为脾虚,却有可能引发截然相反的两种症状,即使治疗用药相同,对于药品的炮制要求又是完全不同的。
苍术:除风痹之上药
苍术被百姓所熟悉的,可能是因为每年端午节用于制作中药香囊,芳香辟秽,祛病保健。
苍术的外形与白术极为相似,但是生长条件却极为苛刻,道地的茅苍术生长于江苏镇江茅山一带。传说李时珍在茅山悬崖发现了一支又高又大的苍术,芳香异常,长在一块形如仙鹤的石头上。李时珍慢慢走到岩边,轻轻挖下这株草药,只听此时“啷”地一声响,蹦起一块小石,不偏不倚正好蹦到仙鹤岩的丹顶冠上,冠上竟一滴一滴地滴下7滴鲜红的血珠。转眼间,那岩石竟然真的变成了仙鹤,长鸣三声,飞天而去。李时珍上前捡起苍术切开一看,里面出现了7颗鲜红的朱砂点。此传说强调的是茅山苍术特有的、带有朱砂点的特征,其功能作用才是苍术中和上佳者。
我在临床中使用苍术的机率十分高,它是我用于治疗痛风的一味要药,取的也是它的燥湿健脾、祛风辟秽功效。痛风,从中医角度来说属于痹病的一种,多为湿热痹阻。而朱丹溪这张痛风方的雏形其实只有两味药:苍术和黄柏,命名为二妙丸,专用于湿热下注导致的腰痛、足膝肿痛等。仅用两味中药,解决顽疾,岂不妙哉!此后,朱丹溪根据临床应用,在这两味药的基础上又加上牛膝、薏苡仁,分别成为了三妙丸和四妙丸。之后又加入了活血化瘀等药物,成为了最后的这张痛风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