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到春天,母亲常带着我们到野地里,识五谷、辨百草、挖野菜。她给我们唱童谣、猜谜语,比如“车轱辘前一棵草,大大耳朵随风摇”,说的便是车前草。车前草多生在道旁溪畔、野树林间,车碾马踏人踩,它依然茂盛地生长,因而得名“车前草”或“车轮菜”。车前草生有肥厚的叶片,嫩时匍匐于地,渐大直愣愣竖起来,像极了猪耳朵,故乡人多叫它“猪耳菜”。
春分前后,车前草开始在野地里绽发,三五片嫩绿的叶子紧贴着地面,青青秀秀的招人喜爱,猪羊牛马都喜食。过去,车前草还是一种救荒菜,人们采撷它的幼苗嫩叶,用开水焯一焯,清炒或做菜粥、蒸菜团,聊以充饥。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即有描绘淳朴勤劳的女子采撷车前草的情景。《国风·周南·芣苢》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其中的芣苢即车前草。女子们伸长纤手儿采,捋着茎叶采,一手提着衣襟兜着采,她们边采边唱,歌儿回旋往复,惊飞了枝头的春鸟,拂亮了一弯春水,采摘野菜的身影在粼粼碧水里愈显风姿。
有关车前草解疫瘴、疗血尿的功效,还有一则故事。东汉中兴名将马武带兵深入西南,征服武陵羌人之时,因地形复杂被围困在荒无人烟之处。时已入夏,荒蛮赤地,军士和战马都因缺水而得了“尿血症”,且疫瘴流行,无医治之药,情况甚是危急。当时,一个马夫偶然发现有三匹患血尿的战马不治而愈,遂感惊奇,寻根追源,发现周边生长的一种牛耳形的野草被马吃光了。为验证其效,马夫又亲采尝试,亦效,于是直报马武。马将军大喜,问此草生于何处?马夫遥指道:“就在大车轱辘前面。”马武笑曰:“此天助我也,好个车前草!”当即命令火头军大量采挖其草熬汤,令军士马匹皆饮服,服后不久,不仅治愈了尿血症,连疫瘴也消除了。自此,“车前草”之名鹊起。
北宋文学家苏轼不仅爱好写诗作赋,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中医药家,他与车前草的渊源也颇有意思。有一年,他的好友欧阳修患了严重的腹泻,大便溏稀,一日数遍,到后来病情愈重,直泻得面黄肌瘦,浑身无力。苏夫人从一云游僧人处讨得一剂秘制良药,谎称是名医所开,献出来熬汤为其服用,想不到竟一剂见效,连服数日沉疴顿消。打开余药细看,不过是车前子而已。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经常和当时的名医钱乙、李魏、张小娘子等学习中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年,乡民因饮用被污染的山泉水,很多人患上了痢疾,久治不愈,贫苦交加。苏轼想到了车前子治愈老友欧阳修腹泻的旧事,于是采集来大量的马齿苋、车前子,熬制一大锅药汤,给患病的乡民饮服。后又带领民众整治污染源,根治了痢疾之患。随后,苏轼把这两则医案记录了下来。
后来,苏轼把收集而来的宫廷秘方、专业医生处方乃至民间土方、同僚友人的验方等,归纳整理,收入他的笔记中,久而久之,形成了被医界颇为推崇的《苏学士方》。后人将其医著与北宋沈括所撰的《良方》两书合编为《苏沈良方》,苏学士的“儒医”风范遂成为美谈。
青秀可人的一株车前草从《诗经》里走来,不仅美人齿颊,医人疾患,还是故园不可或缺的寻常花草,“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清代谭献《蝶恋花》)是啊,江南风景再美好,不如家乡庭院里的一棵车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或许,我就是故乡坎坷小道旁的一棵车前草,轻轻为你哼唱一首乡愁的歌谣。(刘琪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