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
津血同源,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散于脉外、组织空隙之中则为津液,经过脏腑气化效果,收支于脉管表里,互为资生转化。在病理状态下,不只能够津凝为痰,血滞为瘀,各具特有的征象,但因均为津血不归正化的产品,同源异物,故在病理状态下,又有内涵的联络,往往互为因果,胶结难解。
既可在同一病因效果下,一起影响津血的正常输化导致痰瘀同生。如热邪能够炼液成痰,而血液受热煎熬,又可结而成瘀;寒邪客于络脉,寒凝血滞而瘀,寒邪伤阳,液聚为痰。另一方面,亦可体现为痰瘀互生。痰浊阻滞脉道,阻碍血液循行,则血滞成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影响津液正常输布,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气化失于宣通,致使津液停积而成痰。唐容川在《血证论》明言:“痰亦可化为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故周仲瑛以为: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易生;痰停体内,久必化瘀;瘀血内阻,久必生痰。在病变进程中能够相互因果为患。
因为痰瘀相伴为患,在详细医治时首需辨明二者先后及主次联络,断定化痰与祛瘀的主从,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尽管主次有别,但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活血;瘀祛则脉道晓畅,而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谓“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若痰瘀并重则当统筹合治,分消其势,使其不致相互难堪为患。一起应留意不可孟浪过剂,宜“中病即止”,避免耗伤气血阴阳,变生坏病。选药以平稳有用为准则,慎用毒猛辛烈之品。其次,还应留意调补五脏,求因从本图治,此即“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理。再其次,当疏利气机,因“气行则痰行”、“气行则血行”,所以医治痰瘀同病一般应配理气药,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助化痰祛瘀药发挥效应。最终,当留意求因定位,辨证分治。因为痰瘀的生成既可因于邪实,亦可缘于正虚,病变触及脏腑、肢体、骨节、经络、九窍等。故对痰瘀的医治不只有轻重缓峻之分,还应审证求因,在化痰祛瘀的基础上,依据邪正的真假、脏腑病位的不同,配合其他相应治法。
邪实正虚
邪实正虚是指患者临床体现既有邪气实的一面,又有正气虚的一面,多呈真假相兼的局面。一般而言,外感病症初起常以邪实为主,若邪气过盛,正不敌邪,进而导致正气耗伤,病况多由实致虚,或体现为真假搀杂。内伤病症多在久患痼疾、脏腑气血阴阳亏本的基础上,复加某种诱因导致病况发生或加剧,呈现气滞、血瘀、水停、痰聚、风动、毒蕴诸变,这些病理因素,或助邪或伤正,导致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然后体现因虚致实,真假并见的特色。
因为人是一个极端复杂的有机体,邪正真假往往错杂相兼,初病未必就实,如虚体伤风,治当扶正解表;久病亦未必就虚,往往伴有气滞、痰饮、水湿、瘀血等。例如慢性肝炎既有疲惫乏力、腰酸膝软、口干便溏等肝脾肾俱损的征象,又有胁痛、脘痞、尿黄、纳差、目赤、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瘀毒互结之体现。医治当视其真假程度,选用水牛角、丹皮、赤芍、紫草、草果、虎杖、田基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茵陈、大黄、龙胆草、山栀等药泻其实,一起又须酌用太子参、炙鳖甲、茯苓、白术、枸杞子、桑寄生、石斛、生地、楮实子等补其虚。
对真假搀杂的医治周仲瑛强调一定要详辨是因病致虚,仍是因虚致病,看病和补虚应该以何为主、为先,辨明邪正真假的轻重缓急,挑选扶正与祛邪治法的主次、先后,一起要特别留意“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的状况,这是进步疑难杂症效果的要害。
多脏同病
临床上患者多非一脏一腑为病,病变往往触及多个层次、多个脏腑。既可一起患稀有病,也可见于同一疾病,如合病(起病即二经、三经病证一起呈现)、并病(一经末愈,另一经证候又起)等。因为五脏互为资生限制,脏与腑表里相合,病则相互影响,故医治不只要按其相生、相克联络从全体视点立法,有时还需两脏或多脏同治,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则,采纳先期医治,切忌捉襟见肘,只看表象,不求实质,只看现状,忽视因果联络等。
因为病的特异性,首犯部位不同,所病脏腑亦有先后主次之别。如哮喘的病变进程触及到肺、心、肾等多个脏器,但总以肺气上逆为主,病变主脏在肺,一起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心脉上通于肺,病则互为因果,故与心、肾亦有密切联络,后期可因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命门火衰、心阳失用导致喘脱。此外,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限制联络,不少病症极易传及相关脏腑,如表里相传(胃病传脾等)、母子相传(肾病及肝等)、乘侮相传(肝病及脾等)。或因某一脏腑功用失调发生的病理产品,损害其他脏腑而致病,如水气凌心犯肺,痰瘀遮盖心脑神机等。
病机是辨证的条件,是论治的依据,是联络理论与临床之间的纽带,也是查验能否获得效果的要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上从十三个方面临周仲瑛审证求机、审机论治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开始归纳,因学问有限,遗漏不免,诚望赐教。(郭立中)(完)
往期回忆
(1)风病善变与寒多阴伏(2018年4月25日)
(2)炽热急速(2018年5月4日)
(3)湿性纠缠与燥胜伤津(2018年5月14日)
(4)痰病多怪水饮同源(2018年5月18日)
(5)瘀有多歧(2018年5月24日)
(6)虚病多久(2018年6月4日)
(7)气病多郁(2018年6月8日)
(8)疫为戾气 (2018年6月15日)
(9)毒多难痼 (2018年6月22日)
(10)多因复合(上)(2018年6月29日)
(11)多因复合(中)(2018年7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