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颈椎病150例
中国骨伤 2000年第5期第13卷 经验交流
作者:金嫣莉
单位: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 100015
自1994~1999年用针刺和中药并用的方法治疗颈椎病1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50例病人,年龄30岁~72岁,病程最短一周,最长20年,其中颈型28例,神经根型56例,椎动脉型30例,交感神经型8例,脊髓型18例,混合型10例。
1.2 临床症状 颈肩部酸重41例,手臂麻木46例,头晕30例,恶心欲吐12例,心悸21例。
1.3 X线检查 颈椎增生30例,椎间孔缩小变形52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后突30例,椎间隙狭窄23例,CT扫描颈椎间盘膨出,突出者15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①取穴:取颈4~7夹脊穴。②刺法:患者深吸气时进针1~1.5寸,针尖斜向颈椎棘突,针刺深度要求针尖触及颈椎棘突之骨膜,大幅度捻转,使针感向手臂放散。③手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属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如果寒湿较重可以酌情配用灸法或拔火罐。④配合辨病与辨证用穴。
按现代医学颈椎病分型取穴。颈型:配天柱、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神经根型:配肩、曲池、合谷等;椎动脉型:配四神聪、太阳、印堂、太溪、太冲等;交感型:配百会、头维、听宫、曲池、内关、太溪等;脊髓型;配曲池、环跳、足三里、解溪等;混合型:参考以上各型酌情选穴。
按中医辨证取穴。风邪入络型:表现为颈项酸痛,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可酌情选用风池、风府、大杼、风门、肩、曲池、外关;寒湿阻络型表现为颈项酸重,遇寒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选穴时可酌加商丘、足三里、阴陵泉;气滞血瘀型表现为颈项疼痛连及前臂及手指,痛如针刺,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酌情选用肩、天宗、三阳络;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痛眩晕,突然昏倒,面赤气粗,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数,配用太冲、侠溪、百会、印堂、太溪等穴。
2.2 中药治疗 ①方名:强颈汤 ②基本方:葛根30g、羌活15g、独活15g、防风12g、桑枝15g、丹参15g、鸡血藤20g、地龙15g、狗脊12g。③辨病与辨证用药。按现代医学颈椎病分型加减。颈型可酌情选用藁本10g、蔓荆子10g、虎杖12g等;神经根型加乳香10g、没药10g、川芎12g;椎动脉型加菊花10g、川芎12g、蔓荆子15g;交感型酌情选用黄芪20g、菊花10g、茯神12g、远志10g、川芎12g;脊髓型,可适当选用全蝎12g、蜈蚣10g、木瓜15g、乌梢蛇15g;混合型可参考以上各型随证加减。
按中医辨证加减。风寒型加荆芥10g、细辛3g、藁本10g;寒湿入络型加桂枝12g、秦艽12g、防己10g;气滞血瘀型加桃仁12g、红花10g、三七3g、香附10g;肝阳上亢型加天麻10g、钩藤12g、石决明20g、牛膝12g。
3 治疗结果
3.1 评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阳性体征转阴,恢复正常工作;好转:症状基本消失,阳性体征基本消失或减弱,基本上能从事正常轻工作,生活能自理。无效: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效,阳性体征无变化,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影响。
3.2 治疗结果 本组均为治疗2个疗程以上的病例,如果2个疗程无效即停止治疗,改用其他疗法。本组病例均为针药并用,针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中药每日1剂分2次服用,10剂为1个疗程。其治疗结果150例,治愈103例,好转37例,无效10例。
4 讨论
针刺治疗颈椎病多从疏通督脉经气以止痛着手,调整经络气血以改善颈椎缺血失养状况。针刺部位多根据X线拍片所示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选择颈4~7夹脊穴,并根据分型不同,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灵活的选用穴位,针刺深度要求针尖触及颈椎棘突之骨膜,手法多采用泻法以治标实,用补法或温灸法以扶正固本,针灸对改善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效果。针刺颈部夹脊穴能通调督脉之气,督脉为阳脉之海,针刺后能使全身阳气得以振奋,阴血得以流通,气血通畅、脏腑协调,脑髓得以濡养,诸证消失,另外夹脊穴属局部取穴,其深部恰是项后筋膜在棘突的附着部,刺穴直达椎骨有消炎和镇痛作用。
本文所拟之中药方剂中重用葛根,是取葛根之善治颈项强痛,现代药理研究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本文中与祛风、除湿类药物羌活、独活、桑枝合用及与活血类药物丹参、鸡血藤、地龙等药合用,具有祛风行血、舒筋、通络的作用。狗脊有祛风湿,强筋健骨作用,可治疗肝肾虚损引起的腰痛、脊强、不能俯仰等症。以上诸药合用可减轻椎间孔周围滑膜充血,使水肿消退,解除神经根压迫及改善脑部供血以减轻头痛、眩晕等症状。针刺及中药合用,其协同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被压迫神经根部炎症水肿的作用,减轻椎间隙的压迫,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使疼痛消失,萎缩的肌肉逐渐恢复正常。
收稿:200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