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动态斜位X线片诊断颈椎病的价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0年第3期第10卷 短篇论著
作者:吴国正 柴勇
单位:吴国正(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骨科) 柴勇(放射科 324100)
中图分类号:R44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06X(2000)-03-0186-01
对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以临床体检为主,辅以静态X线颈椎侧、斜位片。但X线片仅提示椎体前、后缘的唇样增生、相应椎间孔略变小、椎间盘变性等,不足以说明颈神经根、椎动脉受压。作者通过对218例颈椎动态斜位X线片进行了观察,提供实测数据,以利于对颈椎病,特别是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 本组218例全部来自本院骨科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门诊拟诊为颈椎病的患者,随机抽取。其中男132例,女86例,年龄28~62岁,平均45岁。单侧症状者196例,左右侧症状交替出现者22例。发病前无明显诱因者176例,有轻微外伤史者11例,发病前有落枕、受凉、劳累过度等诱因者31例。
摄片及测量方法 用匈牙利-500mA X线机行颈椎侧位、双斜位、过屈、过伸斜位X线投照。侧位:侧坐,下颌上仰,使听鼻线及冠状面垂直,双手提沙袋,双肩尽量下垂,片盒与矢状面平行,胶片上缘包括外耳孔,球管中心线与身体矢状面垂直,从甲状软骨处颈部前后径中心射入。深呼气后屏气,曝光71kV,500mA,加用滤线器。投照距离150cm。动态斜位:向左侧旋转45°(右斜)或向右侧旋转45°(左斜),双肩下垂,双眼平视,平静呼气后屏气,曝光;再使患者自动屈曲(或伸直)颈部至极限,各曝光2次。条件、距离同侧位。上述X线片指定甲、乙两人专门阅读,并以精确到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各椎间孔的横径和纵径,横径为矢状径中最宽处,纵径取垂直径中最长处。
结果 本组218例在作动态X线检查前全部先拍颈椎静态侧、斜位X线片,发现131例有退变现象。主要表现为椎体前后缘骨赘、椎间盘退变、小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以C5/6、C6/7为主要节段。加拍动态X线斜位片后发现椎间孔改变者169例,仍主要集中在C5/6、C6/7节段,与静态X线检查吻合,表现为椎间孔形状改变、钩椎关节退变、骨赘突入椎间孔。年龄以40~50岁为多。病变节段椎间孔X线测量值与正常值[1]见附表。
附表 病变节段椎间孔X线实测值与正常值
(n=169) (±s)
部
位 |
例数 |
横径(mm) |
纵径(mm)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实测值 |
正常值 |
实测值 |
正常值 |
实测值 |
正常值 |
实测值 |
正常值 |
C3 |
4 |
3 |
7.55±0.44 |
8.82±0.81 |
6.87±0.44 |
8.61±0.92 |
10.74±0.67 |
12.93±1.28 |
10.61±0.27 |
12.83±1.50 |
C4 |
22 |
11 |
6.73±0.58 |
8.45±0.88 |
6.76±0.56 |
8.31±0.99 |
10.86±0.76 |
12.51±1.25 |
9.44±0.78 |
12.10±1.31 |
C5 |
41 |
26 |
6.41±0.55 |
8.20±0.80 |
6.85±0.43 |
8.17±0.89 |
10.41±0.47 |
12.14±1.16 |
8.71±0.93 |
11.79±1.49 |
C6 |
29 |
19 |
6.95±0.25 |
7.88±0.68 |
6.67±0.37 |
7.83±0.79 |
8.86±1.32 |
11.71±1.57 |
8.69±0.87 |
11.22±1.37 |
C7 |
7 |
7 |
6.1±0.56 |
7.67±0.72 |
5.74±0.82 |
7.42±0.86 |
8.75±1.27 |
11.28±1.26 |
7.04±0.65 |
10.73±1.30 |
讨论 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为神经根、椎动脉受压或激惹[2],重点部位在椎间孔。长期以来对颈椎间孔大小的域值缺乏研究及统一标准。笔者通过临床实测与比较,认为何欣[1]等的数值是可信的。故本组病例采用此数值作为正常人的标准作比较。经临床观察,椎间孔横径与纵径实测值数值小于正常平均值的15%时具有诊断价值。颈椎病好发于下颈椎,得病后下颈椎伸屈运动的幅度和节律会产生变化[3、4],故动态颈椎X线检查可根据运动幅度、节律的改变辅助诊断,具体表现为运动幅度减少,节律减慢。本组加拍颈椎动态斜位X线片后将椎间孔病变的阳性率从60.10%提高到了77.52%。
参考文献
[1] 何欣,宿宝贵,段秀吉,等.正常人颈椎间孔X线测量.中华骨科杂志[J],1994,14(9):569.
[2]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112-1113.
[3] 戴克戎,王以友,魏晋岳,等.正常人与颈椎病人的下颈椎伸屈运动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1992,12(3):218-222.
[4] 张正丰,梅芳瑞,周军海.下颈椎屈伸运动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4):285-286.
收稿日期:1999--
修回日期:199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