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颈椎病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旋转复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36例分析

旋转复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36例分析

中医正骨 2000年第6期第12卷 临床报道

作者:陈小刚 韦贵康 鲍杰 戴七一 陈锋

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南宁 530011

  由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骨质增生、小关节位移、肌痉挛、炎症等因素刺激椎动脉而导致 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较常见。自1995~1998年,我们采用颈椎旋转复位手法治疗椎 动脉型颈椎病136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男49例,女87例。年龄30~68岁,平均53.5岁。病程6个月~12年,均为门诊病 。均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标准〔1〕确诊。

  1.2 发病原因 113例患者在眩晕发作前有明显诱因,包括转动头部、仰头,起床体位改变,低头看书稍久 等。107例患者有长期低头工作史。

  1.3 症状和体征 本组136例中,以位置性眩晕、颈痛为主要症状者82例,有猝倒史者12例,头晕、头痛、颈 痛者54 例。伴恶心呕吐者53例,伴耳鸣者69例,伴手麻者78例。均有椎旁压痛,其中C1横 突59例,C2横突82例,C4~5棘间侧旁46例,C5~6棘间侧旁37例,C 4~5钩椎关节27例。全部病均有颈部肌紧张和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位置性眩晕试验 阳性者113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者43例,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者21例。

  1.4 辅助检查 X线检查显示颈曲改变者127例,其中颈曲变浅21 例,变直61例,反张45例;寰枢 椎齿状突与侧块间隙左右不等宽89例,椎体前或后缘骨质增生131例,椎间隙变窄57例,C 4~5钩椎关节增生76例。92例患者经TCD检查,其中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73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在正常下界者8例,双侧大脑半球供血不平衡者11例。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治疗 病变在上颈段者采用颈椎单旋转复位法、在中颈段者采用角度复位法〔2〕

  2.1.1 单旋转复位法(以C2左侧横突左偏为例) 患者端坐,术者立于其后,以左手拇指指腹置于患者C2左侧 横突顶部,其余四指置于患者左肩前。嘱患者稍低头,术者以右手扶持其下颌部,使头向右 旋转45°,并以胸部抵住其枕部,此时右手向上轻轻提牵,左手拇指同时向右轻推,听到 “咯”声,拇指下有轻移动感,触之平复或改善,局部压痛减轻,手法完成。

  2.1.2 角度复位法(以C5棘突右偏为例)  体位同上法,术者左手扶持患者颈部,拇指置于C5棘突右侧,右手握住其下颌部。嘱患者 略低 头,然后缓缓将其头部左侧偏30°,右手将其头部轻快地向上方旋转,同时左手拇指向左轻 推C5 棘突,常听到复位声,拇指下有轻移动感,触之平复或改善,局部压痛减轻,手法完成。复位后在局部行分筋理筋手法,并点按颠顶、风池、太阳穴。手法每周做2~3次,2周为1个 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周。

  2.1.3 手法注意事项 ①手法复位前先行颈部点按、揉搓 、捏拿等基础手法,以解除局部痉挛。②行复位手法时 应先试行 缓慢左右旋转患者头部,如有明显头晕加重者,暂不宜施行复位手法。③眩晕症状严重者, 手法复位时将其头部置于中立位,仅旋转15°,稍加大上提力量,或取仰卧位进行 复位。

  2.2 中药治疗 42例患者因属混合型颈椎病,有的头晕时间较长,颈部活动受限较重,后期手法治疗疗效 不明显者,配合中药内服,给韦贵康教授经验方伤痛汤。药 用丹参15g、白芍30g、龙骨30g、两面针30g、葛根15g、甘草15g。证属肝肾不足,证见眩 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者,加肉苁蓉、怀牛 膝 、丹皮、杞子;痰浊内阻,证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 厚腻,脉弦滑者,加莱菔子、瓜蒌、薏苡仁;气血亏虚,证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 气 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者,加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每日1剂 ,水煎服,连服2周。

  2.3 功能锻炼 指导所有患者进行“犀牛望月”等颈部功能锻炼。步骤1:站立双手叉腰,头后仰双眼望天 , 缓缓左右转动头部4~6次。步骤2:站立,双手以食、中、环指抱于颈后,头后仰,同时上 述手指对合捏挤项后软组织,如此动作重复4~6次。每天练功2~3次,每次5 ~10分钟。

  3 治疗结果

  本组136例,治疗时间14~119天,平均42.7天,其中84例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1年6个月 ,平均6.3个月,按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1〕评定,临床治愈39例,占28.68%;好转90例,占66.17%;未愈7例,占5.15%。

  4 讨 论

  4.1 病因病理 本组病例多为中老年(平均53.5岁),故颈部劳损,肝肾亏损,筋骨失养而致颈椎退行性变 是其主要病因。在此基础上,加之外邪内侵,或痰湿内生,或损及气血,清阳不升,浊阴不 降, 气机阻滞,血行受阻,脑髓失养,眩晕乃发。从解剖与生理角度而言,外伤、劳损等致病因 素使颈椎轻度移位(如颈曲改变、骨关节错位、滑膜嵌顿等)或周围软组织痉挛,或炎变导致 椎动脉受刺激(或受压)而供血受阻,使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进而引起脑内微循环障碍而 致病。由于颈椎结构与椎动脉走行的特点,好发部位多为寰枢椎与C5。因为寰枢椎区的椎 动脉有4个弯曲,头转动角度较大时可牵张而狭窄,而影响其中的血流量,一旦局部有病损 ,更加容易影响其血液循环;C5的椎动脉孔距离椎体最近,C5的病损亦容易影响椎动脉 的血流,引起相应组织缺血而致眩晕。国外报道一患者因C4~5钩椎关节增生、关节 突关节半脱位,头右旋转大于90°时,椎动脉受C4横突压迫于上述病变部位(经动态血管 造 影和CT证实),出现一过性双目盲〔3〕。也说明颈椎退行性变和颈部过旋对椎动脉刺 激作用是很明显的。本组病的压痛点和X线片均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部位多发于C 1、C2、C5

  4.2 诊断要点 对该病的诊断目前主要依据其症状、体征、X线片及TCD检查,我们认为,CT和椎动脉造影虽 可较明确了解横突孔与椎动脉的变化,但 因前者检查费用较高,后者操作复杂,均不易为患者所接受,故不宜列为常规诊断检查项目 。TCD是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血管状态及脑血流量的有效方法〔4〕,可做为诊断椎动 脉型颈椎病的常规检查方法,并可做为开展研究的一项客观指标。但目前检查费用仍偏高, 故本组部分病因经济上的原因未能进行此项检查。

  4.3 手法机理 旋转复位手法可以纠正椎间失稳引起的小关节紊乱,并使骨刺和被压的椎动脉的相对位置发 生变化,从而减轻或解除骨刺对椎动脉的压迫,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5〕。 通过旋转手法,还可对深部组织如关节囊、椎间韧带、滑膜起到梳理松解作用,缓解局部痉 挛和炎症,减轻这些因素对椎动脉的刺激。旋转复位手法将颈椎旋转到一定角度,利用其失 稳状态和杠杆原理,仅施以轻巧力量,即可将错位整复。但不能旋转过大,以免牵拉椎动 脉 使症状加重。只要掌握手法要领,就不会对椎动脉造成刺激而加重病情。本组病例无一因为 施用此手法而致病发生猝倒或加重眩晕症状。分筋理筋类手法,作为旋转复位手法的补充 ,起到活血、解痉、止痛、消除局部炎症反应的作用,但解除骨增生物或关节错缝对椎 动脉的刺激则有赖于手法复位。通过复位手法,纠正颈椎小关节错位,“正”则通;理顺 椎旁软组织,“顺”则通;松解肌痉挛,“松”则通;协调椎体内外平衡,“协”则通;“ 通则不痛”。

  对椎动脉周围软组织炎症较重,或手法治疗效果不明显者,需配合 药物治疗。伤痛汤以丹参去瘀血,强腰脊,祛风邪,凉燥热,养营阴,为主药;白芍敛营阴 ,与甘草同用可和血脉,止急痛,抑肝阳,为辅药;龙骨滋阴镇静,两面针消炎解痉,为佐 ;葛根归脾、胃经,解肌透阳,善解项背强痛,引药达病所,为使。诸药共奏祛瘀解痉、消 炎止痛之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86

  2,韦贵康。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 60,462

  3,Kawaguchi Ti, Fujita S, Hosoda K,et al. Rotat ional occlusion of the vertebral a rtery caused by transverse process hyperrotation and unilateral apophyseal joint subluxation. J Neurosurg 1997;86(6):1301

  4,李飞,邓时慧,马玉美,等。椎动脉型颈椎病TCD与脑血流量测定。中国超声 医学杂志 1996;12(8):51

  5,谢利民,张涛。张氏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中医杂志 1999;4 0(7):411

(1999-11-10收稿 2000-01-28修回)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颈椎病的牵引治疗
焦点新闻
·颈椎手术引起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冠心病患者的骨密度分析
·活血通下汤治疗骨折患者便秘
·脊髓损伤病人的便秘
·脊髓型颈椎病与性功能障碍
·失血、内毒素所致的MODS大鼠胃肠道激素的变化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三抗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