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颈椎病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颈椎病的牵引治疗

颈椎病的牵引治疗

中医正骨 2000年第3期第12卷 综述

作者:石华刚 邓友章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610072

  颈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临床常采用按摩、牵引、药物等进行综合治疗,其中颈椎牵引治疗是一种常用有效方法。现将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

  颈椎病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与椎体、椎间盘、周围软组织的退变和慢性劳损等密切相关。其发生主要是由于颈肌的劳损导致肌张力下降,伸屈肌之间动力平衡失调;椎间盘的退变导致椎间盘膨出,椎间隙变窄,并引起椎体及韧带的退变,出现椎体及小关节增生,椎间孔相应变小;膨出的椎间盘纤维环、增生的椎体和增生肥厚的韧带使椎管、椎间孔、横突孔出现相对狭窄,刺激或压迫颈椎周围的神经、血管组织或脊髓,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1、2〕。这些病理变化最易在活动度和受应力较大的下颈椎发生,导致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局部压迫刺激和无菌性炎症反应。因此,颈椎牵引通过调节和恢复颈椎生物力学的平衡,拉大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降低椎间盘内压,使纤维组织复位,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解;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神经肌肉组织水肿和炎症的吸收,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的压迫力,松解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使扭曲的椎动脉伸张,从而起到治疗作用〔1、3〕

  2 颈椎牵引的牵引体位及牵引角度

  2.1 牵引体位 颈椎牵引临床多用枕颌布带牵引,体位有坐位和卧位,均包括重锤滑轮牵引及牵引机牵引两种方式。对于两种体位,大多根据各自的临床条件、传统习惯选择,认为疗效并无太大的差异。但霍红等〔4〕通过临床对比观察认为,卧式牵引无痛苦又少疲劳感,可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2 牵引角度 牵引角度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问题。很多学者经过力学试验和临床观察总结认为,根据不同类型颈椎病及主要病变位置,采用相应角度牵引,其疗效较固定角度牵引佳;颈椎牵引的角度与牵引最大应力作用有关。牵引角度多数报道为颈前屈20°左右到0°(垂直位),也有报道认为后伸位牵引较前屈合适〔5〕。主张颈前屈位牵引的学者认为,前屈位牵引更易使力点直接落在颈椎后侧〔6〕,力直接落在颈椎的中后柱或钩椎关节上,可使椎管和椎间孔相对增大,从而使脊椎和神经根所处的有效间隙增大〔7〕。李晶等〔3〕通过光弹性实验认为,牵引角度小时,最大应力位置靠近颈椎上段,而随着牵引角度的增大,最大应力位置逐渐下移。因此,建议牵引时可按病变在颈椎上段以小角度牵引,病变在下段用较大角度牵引的原则,结合病情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高楚荣等〔8〕通过X线观察认为,牵引前倾角度小于10°或垂直位,颈椎后缘不能充分伸展,大于20°则牵引力减小,只有15~20°前倾位牵引才符合力学要求,效果最佳。张希利等〔9〕统计分析认为,牵引角度应结合临床表现,对照颈椎X线片所见选择,直线型的多采用直立或前倾角度,反弓型的牵引角度为直立或后仰,而神经根型多采用颈前屈20~30°角,颈型采用颈前屈20°以下,脊髓型采用颈后仰10~15°角,椎动脉型采用5°以下。邵建萍〔7〕对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采用颈前屈30°牵引,认为可以使椎间隙距离拉大,颈椎弧度变直,使扭曲的椎动脉变直,钩椎关节的骨赘远离椎动脉;脊髓型采用中立位牵引,顺应原颈椎的生理弧度,比屈曲牵引疗效突出,混合型以偏重于某一型而采用相应的牵引角度。姜瑛等〔10〕根据X线改变及症状,采用病变位于C4~5牵引角度为0°;位于C5~6前屈5~10°;位于C6~7前屈15°;位于C7T1前屈20~30°;位于上颈椎时多为后伸5~20°。与李晶等〔3〕的结果相似。周章武等〔5〕主张仰卧后伸牵引。认为牵引时将在牵引状态下的各个颈椎骨最大限度地维持或近乎维持其生理状态,是最为理想的牵引方式;仰卧后伸牵引的牵引力是通过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均匀布散,较集中地作用于中段颈椎,中段颈椎恰好是颈椎病的好发部位,因此,这种牵引能直达病所。另外,颈椎后伸时脊髓、神经根处于松弛状态,有利于无菌性炎症减轻;后纵韧带紧张,椎间隙的前方开大,髓核有向前滑移之势,不易引起后方的纤维环损伤;颈后方的肌肉及韧带处于松弛状态,牵引力作用于颈椎骨本身,不致于加重对颈部肌肉及韧带(后方的)的副损伤;颈后伸,横突之间的距离缩短,牵拉力不会作用到椎动脉,不会影响到其血液供应。对于牵引角度,认为在治疗初期宜选用较小的后伸度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牵引时的后伸角度,直到15°为止。后伸15°牵引力正好沿中上段颈椎的轴线,对维持颈椎的弧度及调节颈椎的内外平衡最为合适。

  3 颈椎牵引的牵引量及牵引时间

  3.1 牵引量 颈椎牵引的牵引量多采用传统定量牵引,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史、分型等选择适合的重量。李恭等〔11〕认为调整牵引量到患者感到舒适的程度。隋孝忠等〔12〕认为,牵引量调到病牵引过程中患肢麻木消失,并出现灼热感,脉搏加快,掌心出汗等表现为最有效。通常坐式牵引牵引量为3~12kg〔8、11〕或体重的15%~20%〔10〕,卧位牵引则牵引量多为5~20kg〔4〕。另外,有主张超体重牵引〔13〕,重量可达60kg。但成鹏等〔14〕经过对比观察认为,在5~10kg范围内,牵引重量对颈椎病疗效的影响不显著。何慧等〔15〕认为,颈椎牵引的重量对疗效无显著影响。姜瑛等〔10〕认为,牵引力小于体重的10%或大于体重的20%,椎间隙无明显改变。因此,牵引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调节。

  3.2 牵引时间 牵引时间一般为每次牵引15~30分钟,每日牵引1或2次,以7~20次为1疗程。孟庆明〔16〕经统计学处理认为,牵引60分钟与牵引30分钟椎间隙拉开程度无差别,没有必要延长1次的牵引时间。王斌等〔6〕认为,临床牵引不一定要牵引到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李恭等〔11〕则认为,治疗次数多则效果明显而且巩固。在牵引方式上主要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12、17〕。持续牵引多是小重量牵引时采用,王斌等〔6〕认为,稍长时间的小重量维持牵引能有效地消除肌肉痉挛,松解组织粘连,调整颈部的内在平衡,缓解临床症状。间歇牵引多在大重量牵引时采用,能有效拉开椎间隙。姜瑛等〔10〕还认为,持续牵引配合间歇牵引效果好,可克服持续牵引造成的一些副作用。

  总之,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史、分型、牵引后的反应等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牵引角度、牵引重量、牵引方式、牵引时间,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的退变和慢性劳损等有关,为了预防其发病,减轻病痛苦,方便平时治疗,我们认为可依据生物力学原理,设计制作一类简便有效的家庭用牵引装置,使广大颈椎病患者治疗家庭化。

  参考文献

  [1] 黄会保。试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颈椎病牵引治疗的机理。中医正骨1991;3(3):15

  [2] 张安桢,武春发。中医骨伤科学。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88;540

  [3] 李晶,陈禾丽,苏先基,等。颈椎牵引的力学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华理疗杂志 1992;15(3):133

  [4] 霍红,孟庆帮。两种牵引法治疗颈椎病110例。中华理疗杂志 1987;10(2):100

  [5] 周章武,王金富。颈椎病牵引位置的探讨。中国中医骨伤科 1996;4(1):35

  [6] 王斌,陈月娣,吴毅文,等。颈椎病坐位牵引方法探讨(附128例疗效观察)。安徽医学 1988;9(3):23

  [7] 邵建萍。颈椎病牵引体位初探。中国中医骨伤科 1989;5(6):54

  [8] 高楚荣,王丹影,李志申。颈椎牵引的力学分析。中华理疗杂志 1993;16(4):215

  [9] 张希利,李秀清,庞昌金,等。颈椎病不同角度牵引的疗效观察。中华理疗杂志 1994;17(1):31

  [10] 姜瑛,潘之清,陈绍晋,等。自控牵引治疗颈椎病108例体会。山东医药 1994;34(1):58

  [11] 李恭,李巍,冯殿福。颈椎病康复治疗中最佳牵引量的探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2;7(6):251

  [12] 隋孝忠,于文青。神经根型颈椎病机械牵引程度与疗效的关系(附100例疗效分析)。中医正骨 1995;7(5):8

  [13] 杨克勤。颈椎病。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93;118

  [14] 成鹏,黄庆武,高波。颈椎病牵引疗效分析。中华理疗杂志 1992;15(1):39

  [15] 何慧,张佩良。影响颈椎病颈椎牵引疗效的因素。徐州医学院学报1994;14(1):64

  [16] 孟庆明。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原理的X线研究。中华理疗杂志 1983;6(3):157

  [17] 周志华,黄宗瑾,马常民,等。应用电动式全自动牵引装置治疗颈椎病67例报告。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87;2(5):217

1998-12-16收稿

  1999-03-02修回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复方龙马自来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7例观察
焦点新闻
·颈椎手术引起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冠心病患者的骨密度分析
·活血通下汤治疗骨折患者便秘
·脊髓损伤病人的便秘
·脊髓型颈椎病与性功能障碍
·失血、内毒素所致的MODS大鼠胃肠道激素的变化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三抗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