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骨肉瘤双原发性肿瘤1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0年第3期第16卷 病例报道
作者:孙凤平 叶春辉 葛建荣 董来华
单位:孙凤平 叶春辉(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病理科 312000);葛建荣 董来华(绍兴卫生校附属医院病理科 312000)
关键词:胃肿瘤;骨肿瘤;原发性;病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 R735.2;R738.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1-7399(2000)03-0231-01
同一患者相同部位或不同部位患同源性双肿瘤已有一些报道,但患异源性双肿瘤非常少见。笔者遇见胃腺癌和骨肉瘤双原发肿瘤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43岁,因上腹部时有疼痛伴返酸2年、加重1个月入院。胃镜检查:胃幽门壁环状增厚。门诊以“幽门不全梗阻”收治入院。胃镜活检报告:胃幽门部粘膜内低分化癌。行胃癌根治手术。
病理检查:胃癌根治标本1件,胃大弯长16 cm,胃小弯长7.5 cm。胃体宽7 cm,胃窦部后壁见一溃疡型肿块,大小6 cm×6 cm×2.5 cm,质硬,切面灰白色达浆膜层。胃小弯淋巴结5枚,直径0.8~1.2 cm,幽门下淋巴结5枚,直径1.0~1.2 cm,胃大弯淋巴结5枚,直径0.5~1.0 cm。显微镜检查:胃壁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及溃疡底部均见癌组织浸润,癌细胞以立方形为主,核居中或偏位,细胞异形明显,排列不规则,呈腺泡状、梁索状或巢状。间质中有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S-P法):Ker(+),EMA(+),CEA部分(+),Vim (-),粘液组化AB/PAS染色(+)。病理诊断:胃窦部后壁低分化腺癌,浸润浆膜层,标本上下切缘(-)。胃小弯淋巴结3/5、幽门下淋巴结2/5、胃大弯淋巴结1/5癌转移。
患者行胃癌根治术1年半后,在无明显诱因下反复感右踝部酸痛,休息后能基本缓解。1年后在劳动时不慎扭伤右踝部,稍肿,疼痛。经当地卫生院X线摄片检查提示右腓骨裂折,予以膏药外贴,三七片口服,症状未见好转,来院求诊。查体:右小腿下段及踝部压痛,局部稍肿,活动尚可。X线片示:右腓骨下段骨质破坏,累及胫骨外侧皮质。手术见:右腓骨下段膨胀性改变,骨质疏松。行右腓骨下段切除术。
病理检查:骨组织一段,长7 cm,一端截面大小1.5 cm×0.6 cm,另一端膨大至5.3 cm×2.5 cm,切面灰白色,质细腻,骨皮质破坏变脆。显微镜检查:肿瘤细胞呈腺泡状或实体巢状结构,腺泡周围围绕纤维组织和丰富的血窦形成特征性的器官样结构,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呈多边形或卵圆形,胞质内有嗜酸性细颗粒,核偏位或居中,核仁较明显。瘤组织内见少量残留骨碎片。免疫组化:Ker (-),EMA (-),CEA (-),Vim (+),Des (-),S-100蛋白(-),CgA(-)。粘液组化AB/PAS染色(-)。特殊染色:网状纤维染色见腺泡状或实体巢状结构外网状纤维围绕。病理诊断:右腓骨下段原发性腺泡状肉瘤。
收稿日期:1999-12-22
修回日期:200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