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胃癌再次手术六例分析
腹部外科 2000年第5期第13卷 短篇报道
作者:陈振勇 冯贤松
单位:陈振勇(武汉,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 430022);冯贤松(武汉,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 430022)
我科1998年~2000年共收治复发性胃癌再次手术6例,现报告如下。
6例患者中, 男性4例, 女性2例;年龄为50~65岁。第一次手术均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报告均为腺癌, 且都已侵犯胃浆膜层。再次手术时,尚无肝、肺等远处脏器转移。术中所见复发肿块位于吻合口附近2例,位于输出肠袢1例, 位于十二指肠韧带深面1例,腹腔及盆腔广泛转移2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最短1年, 最长6年。其中肿块位于吻合口附近者再次手术行肿块切除术;位于输出肠袢者行残胃输出肠袢吻合;另外3例因肿块无法切除而采用剖腹探查或末端回肠造瘘术等。再次手术肿块能切除者,术后1年仍生存;而未切除者, 均在术后半年内死亡。
讨论:
胃癌术后复发是降低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据报道,胃癌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 复发率为30.7%。成功的再次手术可进一步明确复发的部位、侵润的范围, 并可延长生存时间。
1. 胃癌术后吻合口附近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率高:本组资料中, 原吻合口复发2例, 均行肿块切除+再次胃空肠吻合或食管空肠吻合,术后生存均已超过1年;而肿块未能切除者, 均在术后6个月内去世。吻合口复发的病例,早期就有了明显症状,且第一次手术后的患者对此类症状警惕性很高, 经胃镜和/或钡餐均能早期发现,因此, 再切除率 较高。本组资料中有2例得到再切除,接近报道的30%的再切除率。
2. 重视第12组淋巴结的清扫: 本组病例中1例女性患者,第一次手术为网膜囊外胃癌根治,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淋巴结,即第12组淋巴组,而术后由于十二指肠韧带深面淋巴结转移,增生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总管造成梗阻性黄疸,再次手术时肿块已无法切除。术后采取介入治疗,经皮经肝置管通过梗阻的胆总管,达到内引流的目的。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传统的方法将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统分为一组。现认为此组淋巴结应细分为5组:沿肝动脉分布的称为12 a;沿胆管分布为12 b;位于门静脉后面的为12 p;位于胆囊管的为12 c;位于肝门部的为12 h。此例即为12 p组淋巴结术后复发。由此可见,将12组淋巴结分为5组确有其临床意义。
3. 重视术后腹膜播散及其预防措施: 本组资料中的3例,均因腹腔广泛转移, 腹膜播散,再次手术探查已失去切除机会, 术后生存时间均很短。此3例患者,第一次手术时癌肿均已侵犯浆膜。胃癌浸润浆膜后细胞就有可能脱落至腹腔,仅行手术而不辅以削减癌细胞的措施,必将导致手术失败。据报道, 有明显浆膜浸润的353例胃癌中,腹腔癌细胞阳性的有153例(43%);在73例无浆膜浸润的胃癌中,腹腔均未发现癌细胞;腹腔液癌细胞阳性的病例中, 存活5年者仅占8.4%。腹腔液中的癌细胞很明显影响生存率。因此,在保证手术完整的前提下,对腹腔液内可能存在的癌细胞必须予以处理。术中用TH胶保护胃浆膜面,用高温低渗化疗药液腹腔灌洗,可起到预防术后复发的作用。据报道,进展期胃癌术后采用卡铂十白介素II腹腔穿刺注射连用5周,对照组口服化疗优福定, 二组腹腔复发率分别为4.8%和34.9%,有明显差异。
4. 正确评价术后化疗在预防复发中的作用:本组资料中, 6例患者均在第一次手术后行辅助性化疗。1例为口服嘧福禄,另5例为静注化疗。方案有5-FU+MMC, 及5-FU+四氢叶酸+足叶乙甙。其中1例在6年后复发,多数(4/6)在2年内复发。说明仅有化疗而不采取其它措施来预防胃癌术后复发是不够的,尤其是浆膜面已受侵犯的胃癌。但此5例患者仅占同期进展期胃癌的一小部分,从此角度分析, 并不能完全否定辅助性化疗在预防复发,延长生存期中所起的作用。大量资料已证实了这一点,并认为进展期胃癌术后化疗应视为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 胃癌术后局部复发或转移,再次手术切除率较低,仅当吻合口复发时有较高的切除率。腹膜转移时手术切除率低,应当以中医药及免疫治疗为主。再手术后的治疗,以腹腔化疗为最好的途径。针对复发或转移的预防,应在第一次根治性手术时, 重视无瘤操作原则,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并辅以术后积极的联合化疗。再切除术仍然是术后复发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收稿: 200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