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病 和胃消痞 柴蒌泻心汤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0-04-29
章浩军,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30余载,善用经方治疗久痢(溃疡性肠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脘痛(胃溃疡)、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主持并参与省、市科研课题8项,主编《伤寒心悟》《六经辨治脾胃病》等专著,并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
 
组成:姜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瓜蒌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和胃消痞。
 
主治:胃痞病,证属气机升降失常,痰饮弥漫胃脘、心膈。临证多以胃脘部胀闷、胸闷不舒、恶心欲呕、肠鸣下利、舌淡苔腻微黄,脉弦滑为主要表现。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柴蒌泻心汤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合小陷胸汤及四逆散而成。《伤寒论》第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张仲景创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因太阳病不解出现的少阳证,本该用柴胡汤治,误用下法,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气机升降失常而成心下痞。少阳之证误用下法,邪传里者,结于心中为结胸,留于心下为痞,临证二者可兼具,盖上下不交,脾不散精,津液凝聚,为痰为饮,则弥漫胃脘、心膈。若单用半夏泻心汤则力不足,故本方君半夏而辅以干姜,辛以开上;加党参甘草替换大枣,甘以补中;加黄芩黄连瓜蒌,苦降以泻心膈之蕴热;配合柴胡白芍、枳实加强疏利气机。诚如《医门法律》曰:“若知其在气则顺之,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滞则逐之,火多实,则或散或清之,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全方苦辛并用,寒热平调,上下同治,共奏开上、补中、泻热之效,则痞满得解。
 
临证加减:纳差,嗳腐吞酸为夹食滞,可加神曲、鸡内金、谷芽、麦芽等以消食导滞;若脘腹胀甚,可加厚朴、砂仁、槟榔等行气消滞;胃痛者,可加木香郁金枳壳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伴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橘皮以清胃降逆;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锻瓦楞子中和胃酸。
 
验案:林某,男,30岁。患疟疾三天,经服奎宁片后,疟疾虽除,但觉胃脘及胸中痞闷,食后欲呕,但又不得呕,尤见油腻食物即生恶心感,情绪焦躁不宁,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有弦象,诊断为邪踞心下,胃使和降,脾虚夹实,治以辛开苦降,予柴蒌泻心汤(姜半夏10克、瓜蒌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服3剂后,恶心顿除,胃脘及胸中痞闷稍减。照原方再服3剂遂愈。
 
按:患者始病少阳,截之过早,邪无出路,乘虚入脾胃、心膈,寒热互结而成痞;胃气有失和降,故恶心欲呕。治用柴蒌泻心汤,药取苦、辛、寒、热,消补并进,仍不越少阳和解之意。
 
(福建中医药大学喻爱萍整理 章浩军指导)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