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07-23
皮肤病多发生于人体的皮毛腠理,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认为,皮肤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失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化热、伤阴等[1],历代医家多通过调整气血脏腑功能治疗皮肤疾患。结合皮肤病的主要病机及局部表现,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认识皮肤病更符合其发病过程,故在论治中,调和营卫、恢复营卫气化功能是其基本治则。
 
1 营卫气化失常是皮肤病的基本病机
《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营气通过化生血液,进入脉中,循脉以滋养周身五脏六腑和四肢、皮肤、关节[2]。营卫气化正常是皮毛获得所需营养和能量的前提,营卫失和、营卫气化失常是皮肤病的基本病机。原因如下:(1)气血与营卫关系密切。因此,“气血失和”必然存在“营卫失和”。《医宗金鉴》言:“营即血中之精粹也,卫即气中悍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营卫无质无形,即使解剖亦无法取证,是《黄帝内经》用阴阳解释人体气血循环的一种假设,是在判断出客观存在的色、脉、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究人体气血输布运行及其效应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相对存在的气血功能的反映[3]。(2)脏腑功能失调可引起营卫气血失和,影响皮毛健康。肺气宣发,气津四布,皮毛得以温煦滋养。心主血脉,濡养皮肤;汗为心之液,心通过调节汗液维护皮肤功能。脾主肌肉,主运化,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营养皮肤,调节皮肤水液代谢。肝主疏泄,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以调节皮肤功能。肾气对皮肤的温煦、固护、滋养亦发挥了重要作用。(3)毒邪结聚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失和,导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化热、伤阴等,产生瘙痒、水疱、干燥、红斑等皮肤表现。
 
综上所述,常见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用“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邪毒结聚影响皮毛营卫气化,导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化热、伤阴等病理改变,产生皮损”的阐述则更完善。目前有学者从营卫角度探讨皮肤病的机制和治疗[4]。
 
2“营卫气化”病机观指导常见皮肤病的辨证论治
皮肤病辨证时,常通过观察皮疹特点推测患者营卫气血的情况,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如皮疹为苍白色风团,遇风冷而反复发作,皮温低,脉紧或缓,舌淡苔薄白,为卫气虚无以温煦肌腠,卫外失司,外风易袭,营卫失和,津液代谢异常,产生风团,辨证为风寒型,应予固卫和营、祛风散寒之法,给予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
 
在临证论治中,调和营卫、恢复营卫气化功能是基本治则,多通过消风清热、祛风散寒、祛风胜湿、利湿清热、健脾理湿、凉血清热、清营败毒、清热解毒、养血息风、活血化瘀、滋阴降火、温肾壮阳等治法治疗,使皮损局部气血津液代谢恢复正常,皮毛腠理得到温煦濡养,即可病愈。
 
临证体会如下。(1)根据标本缓急的不同而采取分阶段、分期论治:急性皮肤病如晒伤,虽然有机体内在病因,但皮损表现为红肿、水疱、糜烂等,急则治其标,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法;急性期过后治其本(阴虚血燥),如暗红斑、脱屑、瘙痒等,予养血活血润肤止痒之法。此外,对于“疡”,要分清疮疡初期、成脓期、溃脓期,分期论治,分别选用消法、托法(透托、补托)、补法治疗。(2)辨清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的关系,特别是两者表现不一致甚至相反时,应分清标本主次,查找出现外证和里证不一致的原因。如治疗粉刺时,常会遇到一些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的病例,患者整体表现为面色白,身形瘦,手足不温,面部反复出现粉刺、丘疹、脓疱疹、囊肿、结节伴疼痛等,舌质淡,苔腻,脉弦滑。局部皮疹有红、肿、热、痛,但整体是一派气虚湿阻之象。脾虚湿阻是本,局部皮损痰湿郁久化热为标,应标本同治,先予清热除湿解毒之法,辅以健脾法,待热象不明显时再予健脾除湿。(3)不可见红肿之症即认为热毒凝结。如在冻疮的辨证中,当看到玫红色结节型皮损时,容易误认为是热毒凝结,但仔细查看发现红中带青紫,皮疹温度正常或稍高,感觉瘙痒或灼痛,为寒凝血瘀,应予温经通络之法。若按热证辨证,给予清热活血法治疗则会加重病情。(4)皮肤病多存在多点病位,上下左右内外均可;病因复杂,内因、外因合而致病;病性多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故在治疗时多维、多层次辨证,忌一味苦寒清热,伤中气。治疗皮肤病的方剂有多结构特点,如散结、宣透、通利、调补等,突出活血行气化痰、软坚散结、温透升提、补脾护胃的用药规律[5]。(5)临证主要以辨证论治为主,但并不排斥辨病用药、对症用药、局部用药。如在皮肤病的治疗中,止痒止痛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
 
3 病案举例
3.1 酒齄鼻患者,女,30岁。
2008年4月18日初诊。主诉:鼻部及鼻周反复潮红2个月,加重伴丘疹1周。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鼻部出现红斑,有灼热感,红斑在2~3d内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近1周,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伴瘙痒,部分有脓头,红斑消退缓慢,遂来就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刺激之物。查体:鼻部及鼻周可见红斑,少量丘疹,部分有脓疱。红斑压之退色,无囊肿、增生、结节。舌质红,苔厚腻,脉弦细。中医诊断:酒渣鼻,证属湿郁化热。治以除湿解毒、凉血消斑之法。处方:茯苓15g,生薏苡仁20g,藿香10g,佩兰10g,泽泻10g,丹皮12g,丹参15g,紫草10g,黄连片3g,知母12g,玄参15g,菟丝子15g,桔梗10g,女贞子15g,白花蛇舌草15g。10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08年5月6日二诊:红斑消退50%,颜色变淡,仍有少量脓疱丘疹,舌苔变薄,脉弦,继续予除湿解毒、凉血消斑之法治疗。处方:茯苓15g,生薏苡仁15g,桔梗10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丹皮10g,赤芍10g,白茅根20g,黄芩片10g,白花蛇舌草20g,焦山楂10g,茜草10g。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08年5月14日三诊:红斑消退80%,仍有少量红色丘疹,舌质红,苔腻,脉弦。辨证为肺胃蕴热,清泄肺胃。处方:桑白皮15g,地骨皮15g,丹皮12g,赤芍10g,白茅根20g,黄芩片10g,白花蛇舌草20g,焦山楂10g,五味子10g,茯苓15g,生薏苡仁20g,桔梗10g,茜草10g,女贞子15g,枇杷叶15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08年6月5日四诊:红斑已不发作,有时可见少量丘疹,伴瘙痒,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缓,继续予清肺胃湿热余邪之法治疗。处方:桑白皮15g,丹皮12g,赤芍12g,白花蛇舌草20g,地骨皮15g,生薏苡仁15g,丹参15g,白茅根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0g。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后患者未再复诊。半年后在超市偶遇,患者诉半年来未再发。
 
按语:该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刺激之物,湿郁化火化毒,气血失和,营卫气化失常,卫郁营热,产生红斑、丘疹、脓疱等。初诊先予除湿解毒、凉血消斑之法,方中茯苓、生薏苡仁藿香佩兰、泽泻、白花蛇舌草除湿解毒黄连知母清热;丹皮丹参、紫草、玄参凉血活血消斑;菟丝子、女贞子养阴清热。二诊时湿邪渐化,在除湿解毒的基础上加大清降之力。三诊、四诊湿邪已化,皮疹以红斑为主,予清泄肺胃、通络和营之法治疗。
 
3.2湿疮
患者,男,35岁。2010年7月23日初诊。主诉:躯干及四肢皮肤泛发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1周。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及四肢出现多处皮疹,渗出明显,瘙痒明显,影响睡眠,二便可。查体:躯干及四肢皮肤泛发红斑、丘疹、水疱,有淡黄色渗出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湿疮,证属湿热蕴肤。治宜清利湿热,祛风止痒。处方:桑白皮10g,地骨皮10g,丹皮10g,苦参10g,丹参10g,僵蚕10g,白茅根15g,白花蛇舌草15g,白鲜皮10g,乌梢蛇10g,秦艽10g,滑石10g(包煎),黄芩片10g,黄柏12g,桔梗12g,茯苓20g,地肤子10g。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语:该患者发病时正值盛夏,暑湿困阻,中气不运,脾湿胃热,湿热中阻,水湿蕴阻肌肤,营卫气血运行不畅,气化失常,出现红斑、水疱、糜烂、渗出等。方中桑白皮清肃肺金;地骨皮清肌退热;苦参茯苓黄芩黄柏、白茅根、滑石、白花蛇舌草清热除湿;丹皮丹参凉血消斑;僵蚕、白鲜皮、乌梢蛇、秦艽、地肤子祛风止痒。服用5剂后,湿疮治愈。
 
3.3血风疮
患者,男,53岁。2009年10月7日初诊。主诉:躯干及四肢皮肤反复出现淡红色丘疹,伴瘙痒1年余。1年来皮疹反复出现,气候变化时容易复发。患者近日感觉口干舌燥,轻微咽痛,舌尖红,苔腻,脉弦略滑,平素恶风,易出汗。中医诊断:血风疮,证属风燥蕴肤。治宜清热润燥,疏风止痒。处方:桑白皮10g,地骨皮10g,丹皮10g,生地黄20g,麸炒白术15g,茯苓15g,当归20g,白鲜皮15g,蒺藜15g,桑叶10g,荆芥炭10g,藁本10g,白芍20g,甘草片10g,五味子10g,龙骨20g(先煎),珍珠母20g(先煎),女贞子15g,黄精15g。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09年11月20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皮疹部分消退,咽痛消失,因外出未坚持治疗,近日皮疹复发。查体:皮肤散在淡红色小丘疹,可见抓痕血痂。舌质淡,脉细,以扶中气、调营卫为主。处方:黄芪20g,麸炒白术12g,防风10g,僵蚕10g,蒺藜15g,生地黄20g,白鲜皮15g,当归20g,川芎9g,女贞子15g,白茅根20g,茯苓15g,生薏苡仁15g,桔梗10g。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5剂后,皮疹消退。嘱口服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
 
按语:该患者素体气虚,卫气不固,又感风燥,卫郁营热,皮毛生丘疹伴瘙痒,气候变化时,卫虚易感邪发病。初诊时合并风燥,先予清热润燥、疏风止痒之法治疗,待外邪清除后,予扶中气、调营卫之法治疗,收获良效。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霍晓玲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高校园区医院
Tag标签: 皮肤病(19)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