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针灸非常盛行,但是各种书籍中对经典针灸理论的摘录和传抄错误频出,学医者因没看到针灸经典著作的原貌,导致错误的穴位定位、应用等情况经常发生。作为翰林医官,王惟一决定编绘一部规范的针灸图谱。他考证针灸经络,订正讹谬,编撰了《针灸图经》,该书后来被作为宋代官方针灸学教材。《针灸图经》完成后,王惟一担心流传过程中再次出现传抄讹谬,便创造性地将之刻于石壁上,在大相国寺内建成针灸图石壁堂,昭示公众,以便学者观摩。
王惟一还创造性地主持铸造了两座标有十二条经脉循行路线及穴位的铜人,以配合《针灸图经》用于针灸的学习。王惟一亲自设计铜人,参与从塑胚、制模乃至铸造的全部过程,和工匠们一起攻克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
该针灸铜人体表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体内还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这两座针灸铜人既是老师讲授经络腧穴的教具,又是检查学生是否熟练掌握腧穴定位的“试金石”。考试时在铜人体表涂蜡,体内注满水,令被试者取穴进针,如果取穴部位准确,则针进而水出;如取穴有误,则针不能插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