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本草中国》第一季中,就讲述了长白山的守山人老崔在漫漫山野林海寻找野山参的故事,他在深山之中拜山、禁言,以木棍击打树木之音来确定方向,寻找前人留下的“兆头”,怀抱虔诚、心怀敬畏、千里跋涉寻参的样子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的馈赠所应该持有的态度,也是我们享用这般高贵补益之品所应付出的尊重。
百姓心中的神药
这几年找我开膏方的人很多,有不少人会主动提出来:“医生,你看我这个膏方里面,要不要加根人参?”甚至在日常看病的时候,一些因为自觉体虚乏力来开药的患者也会问,我是不是该吃点人参了?甚至还有一些熟悉了的老患者,有时会偷偷向我打听:你们这些老中医的家里,是不是都会藏着几支上好的人参,隔一段时间就会弄一点来吃,否则怎么都能保养得那么好呢!由此可见老百姓对人参的认可度到底有多高。
为什么人参在大家心目中能有那么高的地位?当然最重要的是它实实在在的补益效果。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实验:古人让两名年龄、体力相当的男子赛跑,其中一人口含人参,跑完五里地后气息自如、面不改色;另一人早已气喘吁吁,远远落后。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每个学医之人,所接触到的第一味中药多半也是它。纵观诸多史书记载,人参的补益作用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真气衰弱,短促气虚,可用它来补益;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可用它来宁心;元神不足,虚羸乏力,可用它来培补。心虚损,遇事多惊,读诵诗书健忘,可用人参。甚至内障目暗、视物昏花,也可用人参。
大众认知度很高的明目中成药石斛夜光丸,虽然石斛入方名,但人参的用量是石斛的四倍,同时用了山药、茯苓、枸杞子、菟丝子、生地、熟地、五味子、天冬、麦冬等,共同起到滋阴补肾、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肾两亏之阴虚火旺、内障目暗、视物昏花。
再来看中医那些经典名方,用到人参的,简直不胜枚举,尤其是关乎脏腑功能的提升,人参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人参健脾益气,治疗脾虚乏力;食少便溏,常与白术、茯苓、甘草配用,即四君子汤。人参补肺益肾,治虚损咳喘,与蛤蚧配用,即人参蛤蚧散。人参养心助眠,治疲倦欲眠而久久不能入睡者,轻者单味煎服,重者配合酸枣仁、黄芪、丹参、茯苓等。中医名方炙甘草汤,别名复脉汤,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即以人参配用炙甘草、阿胶等,其方现代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冠心病等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人参大补元气,治虚损劳怯,倦怠乏力,少气畏寒,配合黄芪、甘草、肉桂,即名方保元汤。
人参炼膏服,前人给出的评价是:“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并宜之。”人参与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制丸,即人参固本丸,熬膏即人参固本膏,用于治疗肾虚肺热,喘嗽烦渴,肺痿咯血。朝鲜许浚等人编写的《东医宝鉴》载有七仙丹,就是人参固本丸加用茯苓、何首乌、小茴香而成,功能补心肾,驻容颜,黑须发。
药膳之中的上品
既然说到古代人参的宫廷之用,那么就先来看看当年慈禧太后是怎么吃的。清宫《人参底薄》记载,慈禧太后“自(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起,至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止,计三百三十一天,共用噙化人参三斤一两一钱。今问得荣八月,皇太后每日噙化人参一钱,按日包好,俱交总管郭永清、太监秦尚义侍候。”
噙化其实就是放在嘴里含着,最后慢慢咀嚼咽下,有如吃糖果一般。这样吃人参一般都是将其切成薄片。可以将买来的整支人参放在锅里蒸软,也可在焖饭时放入,待饭熟了人参也就软了,此时就十分容易切片了。将切好的人参片晾干后放置于阴凉干燥处,装瓶保存,携带方便。
对于上班族来说,取人参泡茶饮用更为方便。用人参薄片,或者取人参须,每次二三克,放茶杯内,冲入沸水,盖好,隔10分钟后饮用,随饮随添开水,最后将人参渣嚼下。冲泡时,可根据需要选加有关药物或食物,如茶饮方人参菊花饮,即是人参与杭白菊一并泡饮,有补气健脾、清肝明目的作用,平时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糊、气短懒言、心悸不宁、心烦寐差的,可以常饮之。
至于入菜,在《本草中国》中介绍了一道人参土鸡煲,这一锅“看起来就很补”的养生鸡汤应该能让很多人食指大动,也十分符合国人爱喝鸡汤的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