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赤芍是临床常用的两味中药,《神农本草经》便有芍药记载,但无赤芍、白芍之分。唐末宋初始对二者的功效及应用逐步分开,后世医家逐步对赤芍、白芍予以区别运用。宋《开宝本草》指出芍药有赤白两种:“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明·陈嘉谟《本草蒙筌》记“赤白因异,制治亦殊。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正宜;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能收,酒炒才妙。(若补阴,洒浸日曝,勿见火。)赤利小便去热,消痈肿破积坚,主火盛眼疼要药;白和血脉缓中,固腠理止泻痢,为血虚腹痛捷方。”现将二者临床常见应用分述如下。
白芍敛阴、平肝、止泻,多生用;养血调经、柔肝和脾、止痛,多炒用;酒炒可减其寒性,增其走散。阳衰虚寒证不宜单独应用。
肝郁不舒所致之诸痛病症:本品酸敛肝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胃腹疼痛,可与柴胡、香附等配伍,如柴胡疏肝散;用于肝郁血虚,胁肋疼痛,常与柴胡、当归等配伍,如逍遥散;用于四肢拘挛疼痛,常与甘草配伍,如芍药甘草汤。
热入营血、身热斑疹及血热妄行等症:本品苦寒入肝经,善清肝泻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止血。功似牡丹皮,既清热凉血止血,又散瘀消斑,凉血止血而无留瘀之弊,常与之相须为用,如犀角地黄汤。血热出血,常与白茅根、侧柏叶等同用。热壅肉腐致痈疽疮毒,常与银花、当归尾、白芷、天花粉等配伍,如仙方活命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