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见于《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 “天有四时五行, 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 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 气, 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及《素问·疏 五过论》 : “凡欲诊病者, 必问饮食居处, 暴乐暴苦, 始乐后苦, 皆伤精气。 精气竭绝, 形体毁沮。 暴怒伤 阴, 暴喜伤阳” 。 历代注家有3种观点: ①柯逢时说 “ ‘暴’ 作 ‘大’ 解, 《淮南·原道训》 : 大怒破阴, 大 喜坠阳” [1] 。 ②《素问集注·卷二》注解曰: “多阳者 多喜, 多阴者多怒, 喜属阳而怒属阴也。 是以卒暴而 怒, 则有伤于阴矣, 卒暴之喜, 则有伤于阳矣” [2] 。 ③ 《类经·阴阳类》 从肝心气血解, 注云: “气为阳, 血 为阴, 肝藏血, 心藏神。 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 故伤 阴。 暴喜则心气缓而神逸, 故伤阳” [3]9 。 “暴”与“阴”“阳”的解析 在对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进行解析之前, 首 先要明确分析 “暴” 与 “阴” “阳” 几个字。 1. 暴的含义 《黄帝内经》 成书于秦汉之际, 它 汲取了当时古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 其中涉及了 大量的古文献, 《庄子·在宥》曰: “人大喜邪, 毗于 阳; 大怒邪, 毗于阴” [4] 。 《淮南子·原道训》曰: “人 大怒破阴, 大喜坠阳, 薄气发喑, 惊怖为狂” [5]34 。 《淮 南子·精神训》曰: “人大怒破阴, 大喜坠阳, 大忧内 崩, 大怖生狂” [5]394 。 因此, 我们很难否认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是 否是源自 《庄子·在宥》 、 《淮南子·原道训》 及《淮 南子·精神训》中的 “大怒” “大喜” 。 且 “大” , 程度 深 [6]229 的意思, 暴, 突然而且猛烈的意思 [6]49 , 暴既突 出程度剧烈, 又突出突然性, 所以, 对于 “暴” 的理 解, 柯逢时理解为 “大” 的观点也可以说是正确的。 2. 喜、 怒的阴阳属性之分 《黄帝内经》 中论及 “怒” 有48处, “喜” 有40处, “喜怒” 21处, “阴阳喜 怒” 3处, 虽然 《灵枢 ·行针》 曰: “多阳者, 多喜; 多阴 者, 多怒, 数怒者, 易解, 故曰颇有阴” , 但并未明确 指出喜、 怒的阴阳属性问题。 伤, 伤害的意思, 如果 从喜怒阴阳属性角度解析, 怒属阴, 那么, 暴怒则人 体阴胜, 阴胜, 阴病理性偏盛、 机能亢奋, 而并非伤 害到了阴; 喜属阳, 故暴喜则阳胜, 阳胜, 阳病理性 偏盛、 机能亢奋, 亦非伤害到了阳。 从怒属阴、 喜属 阳解, 应该是 “暴怒阴胜, 暴喜阳胜” , 而非 “暴怒伤 阴, 暴喜伤阳” 。 3. 阴、 阳的解析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 对立统一理论, 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原始的 归纳辩证法 [7] 。 《黄帝内经》引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 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使阴阳学 说与医学结合起来, 形成了中医的阴阳学说。 有学 者 [8] 提出 “ 《内经》 阴阳的含义主要涉及: 事物的本来 属性、 自然、 规律、 气血营卫、 部位(内外、 表里、 脏 腑等) 、 经络、 诊候、 疾病性质、 交媾、 房事、 五味、 治疗等” 。 联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的上文 “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 , 及《素 问·疏五过论》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的上文 “精气 竭绝, 形体毁沮” ,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的 “阴” 当指阴气, “阳” 当指阳气。 晋代葛洪在 《抱朴子》中 即明确提出 “忍怒以全阴气, 抑喜以养阳气” 。 人体 五脏皆含阴气、 阳气, “暴怒伤阴” 的 “阴” 当指肝之 阴气 (肝阴) , “暴喜伤阳” 的 “阳” 当指心之阳气 (心 阳) , 其依据是 “肝在志为怒, 心在志为喜” 。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机制 1. 五脏与五志 中医学在 “精气学说” “阴阳学 说” 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 以 “脏腑藏精” “精化 为气” “气含阴阳” 等理论构建了 “脏腑精气阴阳” 的 理论模型, 在情志理论中, 基于 “脏腑精气阴阳” 理 论, 五脏与情志表现为一一对应的特异相关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曰: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 表明脏腑精气是产生各种情志 活动的内在基础,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 刺激的应答过程中产生。 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 运动的协调, 气血运行的通畅, 在情志的产生及变化 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五脏精气在构成成分、 分布部分、 存在形式、 生 理功能方面存在着差异, 故精气在运动过程中应答 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情志活动也不同, 肝在志为怒, 心 在志为喜,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悲, 肾在志为恐。 2. 肝、 心以阳气为用 五脏之中肝与心有着某 些相似之处: 心精是以与心血相融合的形式存在于心 内, 肝精亦与肝血相融合存于肝内。 此外, 肝、 心二脏 皆以阳气为用。 肝精、 肝血化生肝气, 疏泄气机, 调畅情志, 促 进精血津液的运行。 肝气含有肝阴与肝阳两个部分, 肝气向上升动、 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 肝气升发有 度, 有赖于肝阴与肝阳的协调, 肝阳主温煦、 升发, 肝阴主凉润、 肃降。 肝主要以阳气为用, 肝气向上升 动、 向外发散的运动主要是肝阳的作用, 然而亦离 不开肝阴的调节作用, 协调共济, 肝气才能柔和而升 发, 发挥疏泄、 畅达气机之能。 心精、 心血化生心气, 推动和调节心脏搏动、 血 脉的舒缩以及精神活动。 心气含有心阴与心阳两个 部分, 心阳具有温煦心脉、 推动和加速心脏的搏动和 血管的舒缩的作用, 促进血液的运行; 心阴具有凉润 心脉、 宁静和减缓心脏搏动和血脉舒缩的作用, 抑制 血液的运行。 心亦主要以阳气为用, 心阳推动心脏波 动, 温通全身血脉, 兴奋精神, 以使生机不息。 但心 阳必须与心阴协调, 才能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 常机能, 才能使心脉通畅, 心神清明。 3. 暴怒则气上伤肝阴, 暴喜则气缓伤心阳 脏腑 之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情志活动, 当情志过激 或持续不解时, 首先亦是影响脏腑气机, 导致脏腑气 机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如《素问·举痛论》 曰: “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 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 从上文 可以看出, 气机失常并非仅仅限于升降出入的异常, 还包括了气的量方面、 通畅度方面的失常。 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 脏腑之气的升与 降, 出与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 但从某个脏腑来看, 升降是有所侧重的, 肝气侧重于升, 肝气升发有度主 要赖于肝阳的温煦、 升发之性。 “怒则气上” , 肝气本 身向上升动、 向外发散, 强调 “气上” 非指正常的肝 气升发, 是指大怒会致使肝气上逆, 即指上升之肝 阳在怒的刺激下上升之性更强, 亢逆于上。 其机制类 似于《素问·病能论》 中怒狂病发生的机制, “帝曰: 有病怒狂者, 此病安生? 岐伯曰: 生于阳也。 帝曰: 阳 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 阳气者, 因暴折而难决, 故善 怒也, 病名曰阳厥” 。 怒狂病是由于阳气因为受到突 然强烈的刺激, 郁而不畅, 气厥而上逆, 因而使人善 怒发狂。 暴怒气机逆上可以说是肝阳亢奋的表现及 结果, 阳胜则阴病, 肝阳亢奋势必会损伤肝阴。 伤肝 阴是暴怒、 大怒的必然结果。 当怒甚时还可能会出 现血随气逆的病机变化, 出现 “薄厥” “呕血” , 血乱 是 “气上” 的可能结果之一。 喜则气缓, “缓” 通 “涣” , 过度喜乐使人心气涣 散或心神惮散。 《类经·疾病类》 注: “然喜甚则气过 于缓, 而暂至涣散, 故《调经论》曰: 喜则气下。 《本 神》篇曰: 喜乐者, 神惮散而不藏, 义可知也” [3]213 。 过 喜会使心气涣散不收, 心以阳气为用, 暴喜主要造成 心阳的涣散不收。 喜对于心气的影响不在于气机的 升降出入方面, 而在于量的方面。 《类经》 从气血立论, 认为暴怒血乱, 暴喜心气 缓, 故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 需要指出的是, 血乱 并不是暴怒的必然结果, 而伤阴与气上是暴怒的必 然结果, 因此, 从气血角度理解 “暴怒伤阴, 暴喜伤 阳” 存在偶然性。 临床应用 怒为肝志, 暂时而轻度的发怒, 能使压抑的情绪 得到发泄, 从而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 有助于人体气 机的疏泄条达, 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大怒、 过怒 易出现胸胁胀满、 头痛头晕、 目赤肿痛等肝气上逆的 症状, 表面看似乎并未表现出肝阴亏虚的症状, 然而 并不能否认有伤肝阴存在。 肝阴亏虚并不是一次大 怒、 过怒就可以形成的, 长期大怒、 过怒持续损伤肝 阴, 就会出现头晕眼花, 两目干涩, 视力减退, 面部烘 热或颧红, 口咽干燥,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或见手足 蠕动, 或胁肋隐隐灼痛等肝阴虚症状。 喜为心志, 心情愉悦时, 思维敏捷, 想象力丰富, 创造力增强; 神采飞扬, 面带笑容, 喜形于色; 口若 悬河, 滔滔不绝, 语言流畅动听等。 过喜可致心气、 心 阳涣散影响心主血脉功能而出现心慌、 心悸、 胸闷、 心前区疼痛, 影响心藏神的功能, 轻者失眠、 多梦、 健忘, 重者甚至神志错乱、 喜笑不休、 悲伤欲哭、 多 疑善虑、 惊恐不安等一系列症状, 严重者还可危及人 的生命, 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 中医称之为 “喜中” 。 小结 基于五脏精气的差异, 肝之精气产生的志为怒, 心之精气产生的志为喜。 肝、 心二脏皆以阳气为用, 当暴怒时肝阳亢奋, 怒影响肝气的升降, 暴喜时心阳 涣散, 影响到心气的量, 这是暴怒伤肝阴, 暴喜伤心 阳的机制。 这与临床大怒、 久怒后出现肝阴虚症状, 过度喜乐后出现心阳涣散, 神不守舍或心神不安等 症状相吻合。 需要注意的是,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肝阴与心阳受到损伤后, 经过一定时间或条件, 可能 会累及它脏, 此时的 “阴” 与 “阳” , 已不再单纯的指 “肝阴” “心阳” 。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冯珂 林山 纪立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