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疾病证治 肿瘤外科证治 周围血管病证治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9-10-11
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颇受中医青睐。本报记者就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采访了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赵尚华教授。赵尚华教授认为:中医外治具有简、便、廉、验和副作用小的特点,针灸、推拿、膏药、敷贴、熏熨、溻渍、洗浴、耳针、灌肠等治疗方法各有所长,小病单用外治法即可治愈,而大病、难治病采取内外结合、辨证施治,既可提高疗效,又可缩短病程。对中医外治法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突破口。
 
中医史上外治法丰富多彩,后人在学与用的过程中要掌握其中规律,才可获得真传。中医外科内治法有消、托、补三法,赵尚华将其中的托法分为清托、透托、提托三类,既与外科疾病演变规律吻合,又易为读者掌握、应用;而对于外治法,则应突出外科病的阶段性特点,与内治三法相呼应,赵尚华提出了箍围消散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基于数十年的临床外科经验积累和孜孜以求的规律探索,赵尚华对乳房病、周围血管病和肿瘤病的中医外治有独到经验,现撷其要以作交流。
 
乳房疾病证治
 
乳房疾病是外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以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较为常见,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亦呈现增长态势,同时又有一些特殊的乳腺炎如浆液性乳腺炎成为患者群体中的新困扰。
 
乳腺炎乳腺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一般在孕期、哺乳期常见,非哺乳期亦可发生,中医称之为“乳痈”。中医认为,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腺炎的发病多由于肝气不舒、气滞血瘀、胃热熏蒸,气血湿热壅结于乳房所致。对于乳腺炎的治疗,临床一般内治、外治相结合,分三个阶段。
 
初期临床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触之有结块或无块,疼痛拒按,伴见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烦躁、便秘,或乳汁不通,舌苔黄或腻,脉弦数。证属肝郁胃热、毒壅热盛,治以通乳散结、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内服芍药瓜蒌甘草汤,方药组成为:赤芍30g,甘草10g,瓜蒌仁15g,蒲公英30g,王不留行10g,路路通10g,乳香3g,没药3g。水煎服。外用太乙膏敷贴可取得较好疗效。到了成脓期,触之乳房局部会有波动感,肿块扩大,红肿跳痛明显,同时患者有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等表现。此阶段当治以透脓解毒,内服考虑透脓散加减:赤芍30g,当归10g,炮甲珠10g,黄芪24g,皂角刺1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甘草10g。水煎服。成脓期的外治法,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患者体质壮实,身体正气有自行透脓外出之势,则仍考虑外敷太乙膏;对于体质较为虚弱者,或患处皮薄熟透者,可考虑切开排脓或者火针排脓,切口宜小,方向应顺着乳房向外的辐射状展开,也可考虑三棱针烧热后快速点刺排脓。
 
收口期一般是在第三周,出脓后肿痛消失、疼痛减轻,伤口开始愈合了,可以先用九一丹提脓,再外敷生肌膏、生肌橡皮膏等即可治愈。
 
乳腺增生结节、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结节也称乳腺增生,是发生于乳腺的一种良性疾病,表现为乳房内条索状、片块状或囊性结节,伴有压痛,常随月经周期或情绪而发生变化。乳腺纤维腺瘤是由腺上皮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混合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单发肿块居多,也可两侧乳房同时或先后触及肿块。乳腺增生和纤维瘤,中医统称为乳癖,认为其发病与肝郁痰凝、气滞血瘀、冲任失调有关。
 
西医对于乳腺结节类疾病一般是等待治疗,只有结节大小达到手术标准才会给予治疗,相对被动。赵尚华认为,乳腺结节不论大小,只要没有钙化,就不建议进行手术,可以用中医内治、外治相结合;若病变部位出现钙化,只要还没有癌变,也可中医治疗三个月同时配合观察病情变化,方用二仙汤加三棱、莪术甲减治疗。
 
赵尚华强调,治疗乳腺纤维瘤的关键是辨证准确,临床常见一类是冲任失调型,多见于绝经期妇女,表现为月经紊乱或绝经、闭经,心烦易怒,腰酸无力,患侧乳房有多个囊性肿块,乳头或有少量红色、褐色分泌物,治宜调理冲任、开郁,处方:当归10g,白芍12g,柴胡10g,郁金10g,瓜蒌12g,贝母10g,山慈菇10g,仙茅10g,仙灵脾10g,蒲公英15g,鹿角霜10g。水煎服。另一类是肝郁气滞痰凝型,患者往往伴有情志郁闷,心烦易怒,病情常因生气而加重,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逍遥蒌贝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瓜蒌、贝母、南星、半夏、山慈菇各10g,牡蛎15g。水煎服。
 
赵尚华所著《乳房病》一书中关于乳腺纤维瘤的外治法,介绍的是著名中医外科专家许履和(1913—1990)的经验,用山慈菇、生半夏、生南星、大贝、僵蚕、生川乌白芷细辛、生草乌、樟脑各10g,共为细末,用陈酒、鸡蛋清调敷患处,1日换1次。一般3个月见效,6个月至1年即可消散。
 
对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病的外治,可以局部用药,或用“俞穴治疗仪”配合膏药。用药可选两类,其一是仙灵脾、肉苁蓉、巴戟天、黄柏知母等调补阴阳、改善体质之品,其二则是香附、川贝、鳖甲、莪术等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之品。
 
周围血管病证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由于小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造成闭塞,致使局部缺血,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下肢,常伴发浅表性脉管炎
 
静脉炎和水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中医“脱疽”范畴,危害性大,在临床属于难治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一则归之于内有肾虚,外加寒湿侵袭,导致寒湿痰浊凝滞于经脉之中,造成经脉闭阻,气血瘀滞,阳气不能下达以致下肢经脉不通而发病;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导致内热蕴结脏腑,加上外有寒湿侵袭,内热外寒导致经脉阻塞,气血瘀滞而发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一般可以分为阳虚寒凝、气滞血瘀、火毒炽盛、气血两虚四型进行辨证论治,处方分别为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通脉四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四妙勇安汤合顾步汤加减,十全大补汤合顾步汤、人参养荣汤加减。
 
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未破溃前,可用赵尚华的外用经验方椒艾洗药,对患处进行熏洗,处方:川椒10g,艾叶30g,桂枝15g,透骨草30g,槐枝10节,蒜辫半挂,当归30g,苏木30g,红花15g,桑枝30g,生川乌10g。以大盆煎汤,熏洗患处,每次半小时,每日1到2次,每剂可用3日。治疗脱疽初期属阳虚寒凝经脉闭阻者。
 
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无菌性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浅静脉炎的临床特点是患处可以触及条索状肿物,红肿疼痛;深静脉炎的临床特点是患肢增粗肿胀,患者两条腿粗细不同,肢体沉重,患肢疼痛,按之有凹陷。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唐代孙思邈已有准确精练的总结,认为是“皆久劳,热气盛,为湿凉所折,气结筋中”所致。
 
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一般是手术或者溶栓,手术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静脉机能不全,而溶栓不当则容易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临床除辨证论治给予内服药物外,还可配合中药外洗剂,下面介绍赵尚华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的两则外用验方:
 
①浅静脉炎洗剂:苏木30g,红花15g,银花30g,蒲公英30g,芒硝15g,葱胡30g,桑枝30g,明乳香30g,明没药30g。煎汤,先熏再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此方可治疗浅静脉炎初起红肿热痛明显者。
 
②深静脉炎洗剂:桑枝30g,芒硝30g,苦参30g,红花15g,苏木30g,当归30g,透骨草30g。大盆煎汤,先熏后洗,再浸泡或湿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若红肿甚者加蒲公英、地丁,若紫暗发凉者加桂枝艾叶。此方可治深静脉炎肿胀明显者。
 
肿瘤外科证治
 
对于癌症的治疗,赵尚华在参考古今医籍,结合多年临症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癌症的“元宗血津复辨证”体系,即将癌症分为元分证、宗分证、血分证(包括血液、淋巴系统)、津分证、复原证,每一证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应给与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在数年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诸多意想不到的良效。内治法如调理冲任和化瘀活血法,能消散乳腺增生成簇性细小钙化,阻断其成癌的风险;健脾化湿攻毒法使人体乳头细胞瘤病毒阳性(HPV+)者转阴,截断宫颈癌的进展;凉血攻毒法使已经有转移的病灶明显改善;大剂量的补益精血方药使恶病质的患者转危为安等。对于内治法,兹不赘述,可参考《赵尚华元宗血津复辨证法治疗癌症临证实录》一书。现举例介绍赵尚华临床治疗一些肿瘤疾病的常用外治法:
 
止痛外治法:肺癌疼痛的外治经验:①药膏贴敷。②煎汤外敷。治疗肺癌疼痛外用方的主要成分是洋金花、细辛川芎、透骨草、乳香、没药等。上述外用之法,用久之后会出现局部皮肤的板结感,因此不宜早用,临床使用也要注意适可而止。
 
止咳外治法:耳针治法亦简便效捷,即便是肿瘤大症时亦可配合使用。止咳时可选肺、肾上腺等穴,兼喘时加交感、神门。
 
止血外治法:咯血时可选耳部的肺、心、神门等穴,外敷药物主要有三七粉、云南白药、蒲黄炭、乌梅炭等。对于部分癌症便脓血者,可用白花蛇舌草、败酱草、仙鹤草煎汤100~200ml,保留灌肠。
 
解毒外治法:①六神丸;②蟾酥丸(唇癌、皮肤癌);③皮癌净(参见《中医外科外治法》一书);④独角膏(骨肉瘤);⑤宫颈癌尖锐湿疣,证属湿热下注、癌毒不散者,方用黄柏30g,苦参30g,川椒10g,艾叶30g,土茯苓30,白英30g,水煎局部用药。
 
消肿外治法:水疝及某些肿瘤进行过程中的阴囊局部水肿可用下方。红花10g,枯矾30g,五倍子30g。煎汤外敷,每日1次,每次外敷30分钟,每剂药可用3日。(孙学达)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