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称为“外感热病”“温病”“瘟疫”“疫疠”等。传染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我国人民在几千年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74年我国最早记载霍乱病流行至鸦片战争,我国共发生大的传染病流行500多次,中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提高,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防治传染病体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疫记载,清代温病学派崛起,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理论等,都为防治传染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经验。
中医防疫三原则
中医预防传染病的总原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已病防传三个方面。具体预防措施包括:
一级预防:
调摄正气 养生防病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气温的升降,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及时调整衣被厚度和室内温度。
避免过度消耗正气。《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除了要避免房劳过度,还要注意日常生活的劳逸结合,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注意卫生。注意环境、个人、饮食卫生。居处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度适宜,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级预防: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晋书》指出:“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这说明,古时中医不仅认识到隔离对患者的重要性,而且还认识到隔离对接触者也同样重要,对切断传染源有举足经重的作用。
三级预防:
预施药物 防止染病
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在与瘟疫的抗争过程中除了注重提升自身正气、隔离传染源外,也积累了丰富的药物治疗经验。
滴喷预防法:用药物滴入鼻孔或喷入咽部。
消灭传染源:应用药物来驱虫、杀虫,以防止害虫传染,与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应严格消毒或者焚烧毁灭。
与现代医学的免疫方法比较,中医的防疫方法具有广谱免疫效应,普适性强,有前瞻性,处于主动地位,可以避免临时抱佛脚,措手不及。古往今来,传染病病机演变过程,是邪正相互斗争的过程,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中医不仅重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更强调的是从正、邪关系的演变转化来认识、治疗传染病,注重权衡感邪轻重、正气盛衰的情况,辨证用药。
何谓“邪气”“毒气”
中医学把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之为“邪气”,而把致病性较强的“邪气”称之为“毒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载:“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意思是说,当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产生与之相应的反常之气。若此时人体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即可产生致病的邪气,重者酿为毒气,如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等名词见于《黄帝内经》。
“毒气”在中医学中还特指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病因,在中医典籍中被称为“疠气”“疫毒”等。由疫毒所导致的疾病,也就是“疫病”,或者叫“瘟疫”。《说文解字》载:“疫,民皆病疾也。”疠气、疫毒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触人即病,毒性猛烈,既可散在发生,也可形成瘟疫流行。《素问·刺法论》说:“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这是把“毒”作为传染性致病因素的最早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称之为“苛毒”,其致病力强、来势凶猛,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新冠肺炎发病急、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患者大多症状类似,符合中医“疫病”的范畴。新型冠状病毒是本次疫情的传染源,因此其属于中医“邪气”“毒气”讨论的范畴。
居家如何抗疫防护
中医认为,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精亏血弱,抗御病邪能力下降,是外感疾病主要的易感人群。久病之人正气损伤、邪气稽留,也是需要重视的易感人群。从目前的确诊病例中看出,此次新冠肺炎被感染的主要是成年人,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之人更容易被感染,也有感染患者为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孕产妇等。《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这里明确指出了疠气病邪可通过空气传染,多从口鼻侵入。此外,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日常生活要做到以下几点。
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用品、餐具清洁、勤晒衣被。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桶内。注意营养,适度运动。
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要遵从医嘱,坚持用药控制好自己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室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好,对预防疾病有好处。生活一定要规律,按时作息,保证睡眠,饮食均衡搭配,适量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证肉类、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食物摄入。老年人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建议结合自身特点,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练习八段锦、经络拍打等室内活动。
复工复产后做好防护
复工后要做好常规防护,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公共区域需要每日清洁消毒,定时通风。日常办公人员间隔1米以上,传阅物品前后需洗手。吃饭时避免聚集就餐。每日测体温,报告身体情况和出行史。下面推荐3种中医防疫小招供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