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悲忧”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08-23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是《诗经·王风·黍离》的第一节,描写诗人看到西周宗庙宫室破坏,黍苗青青、杂草丛生,不禁悲从中来,其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忧和悲是常见的情志活动,受传统文化熏陶,我国历史上尤多忧国忧民之士、慷慨悲歌之侠。悲和忧虽是不同的情志活动,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却基本相同。
 
悲忧伤肺时应秋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北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古代文人骨子里有一种忧国忧民思想,血液中饱含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左宗棠自撰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适度的忧,可使人树立远大理想,正确认清形势,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治于未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预防缓慢积累起来的倦怠与松懈。
 
“慷慨悲歌士,相传燕赵多。我来仍失志,走问近如何。到处寻屠狗,初番见橐驼。龙泉腰下剑,一看一摩挲。”(清代黄遵宪《慷慨》)古代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在时运不济、壮志难酬时往往慷慨悲歌,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荆轲刺秦王前慷慨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明自己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李白《将进酒》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通过饮酒悲歌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之气。适度的悲可缓解心中的忧伤郁闷之气,避免其带来的不良刺激。悲胜怒,适度的悲还可治疗因怒导致的疾病。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乐府诗集·悲歌行》)悲多是在伤怀过去,忧则多为担心未来,这两种情志均由肺气化生而成,同属肺志,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基本相同。悲忧都是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如果悲忧过度,就会损伤肺气,出现呼吸气短等现象,《素问·举痛论》曰:“悲则气消。”另一方面,如果肺气虚衰或肺气宣降失调,机体对外来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也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老年人大多肺气虚衰,多易产生悲忧情绪,因此要格外注意。如蒋捷《虞美人·听雨》词曰:“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衰年肺病唯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杜甫《返照》)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临床常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在五行学说中,悲忧与秋相应。忧虑悲伤称为“愁”,愁字从心,言为秋季的心情也。《礼记·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宋玉《九辩》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月缺花残,自然界的景色变化,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悲忧之意。另一方面,秋季天气干燥寒凉,而肺为“娇脏”,清虚娇嫩,喜润恶燥,不耐寒热。秋燥耗伤肺津,肺气虚衰,也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红楼葬花枉凝眉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教科书般地描述了悲忧伤肺的临床表现。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红楼梦·题帕诗》)天生忧郁气质,是林黛玉悲忧伤肺的内在原因。绛珠仙草“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转世投胎成林黛玉,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通过神话故事,暗示由于先天的忧郁气质,林黛玉自小养成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孤僻忧愁的性格,形成先天“不足之症”。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红楼梦·咏白海棠》)持续不断的悲忧刺激,是林黛玉疾病加重的外在原因。林黛玉幼年丧母,悲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进入贾府后,虽然贾母怜爱有加,但忧郁气质使得她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薛宝钗进贾府后,两人明争暗斗,结果是林黛玉忧愁不断,暗自伤神,肺部疾病也日益严重。开始是“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到后来出现咯血症状。最终,在贾宝玉和薛宝钗大婚的当日,林黛玉悲忧不已,泪尽而逝,“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节选自《红楼梦》)这段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描写,乍看凄美异常,使人心生怜爱之意,但细细品味,则是用美学语言对“悲则气消”的描写。眉头微蹙,面含忧愁,精神不振;身似弱柳,乏力懒言;娇喘微微,气短胸闷;心思敏捷,病态恹恹,意志消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红楼梦·葬花吟》)悲忧内伤、久郁化火、火从内生,导致了林黛玉的疾病进一步恶化。五志过极,皆可化火,称为“五志之火”。由于悲忧内伤,影响到林黛玉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导致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日久可化热,气逆可化火,因之火热内生。书中第34回写道:“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暗指林黛玉久郁化火,火性上炎,出现高热烦渴、面红目赤等症。到后来火邪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出现咯血症状,病情进一步加重。内火还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和做噩梦。如第57回写道:“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到后来内火扰乱神明,出现脏躁妄动、精神恍惚、神昏谵妄等症,加之频繁咯血晕厥,苦绛珠终归离恨天。
 
喜药并举无悲忧
 
“谈辞最诙怪,发口如有神。以此得亲幸,赐予颇不贫。”(王安石《东方朔》)喜属火,悲属金;火克金,喜胜悲。人生天地间,难免有悲忧之情,古人便懂得用喜来疗之。东方朔诙谐幽默,能解汉武帝悲忧之情,故得到宠幸。古有俳优之戏,今有相声小品,能疗悲忧疾患,给人带来欢喜快乐,尤得百姓喜爱。《儒门事亲》曰:“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息城司侯之父死于贼盗,心中悲痛不已,久而心痛,觉得心下有结,月余成块,针药无功。张子和诊视患者,看到旁边有一巫者,就学着巫者的样子,杂言狂语,戏谑患者。患者看到名医张子和竟然像一个巫婆,不禁开怀大笑,心下结块消散,竟然痊愈了。
 
“杞人忧天固可笑,而不忧者安从知。圣言世界有成坏,况此马体之毫厘。”(宋代张耒《山海》)去除导致悲忧的原因,再对患者循循劝导,使其豁然省悟,更能彻底治愈悲忧导致的疾患,杞人忧天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杞人担心天崩地坠,身无所寄,忧虑成病,寝食惧废。晓之者耐心劝导,解释天乃积气,地为积块,不存在天崩地坠的问题。杞人心中豁然开朗,“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疾病自然痊愈。《古今医案按》载:陈状元之弟因忧悲病咳唾血,面色黧黑,服药不效。朱丹溪说,这病是忧悲所致,用喜治疗可以痊愈,于是将其送至一丰衣足食之地,患者大喜,血止色退,不药而愈。这也是一个喜胜悲的医案,患者在丰衣足食之后,悲忧无由,自然痊愈。
 
根据临床症状辨证用药,也是中医治疗悲忧的常用方法。《灵枢·本神》曰:“心气虚则悲”,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疏泄失职,则情志忧郁,闷闷不乐。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三药合用,甘润平补,养心调肝,使心气充、阴液足、肝气和,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功效,用于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等症的治疗。其他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也常用于悲忧疾患的辨证治疗。
 
心忧天下、慷慨悲歌原是国士本色。但忧愁悲痛过度,可致气机失调,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肺气虚衰,有损于健康。情志相胜,辨证用药,则可使悲忧之人欢乐开怀。(黄新生)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