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敏疗法治疗过敏性哮喘临床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0年第5期第11卷 经验体会
作者:李秋根 周槐娜 刘江红 漆基建
单位:李秋根(江西省肺科医院 呼吸科,江西 南昌 330006);周槐娜(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江西 南昌 330003);刘江红(江西省肺科医院 呼吸科,江西 南昌 330006);漆基建(江西省肺科医院 呼吸科,江西 南昌 330006)
关键词:变应原;过敏性哮喘;脱敏疗法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00)05-0304-01
接触过敏原是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临床疗效、肺功 能、嗜酸粒细胞、气道反应性及血IgE为指标,评价脱敏疗法在治疗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系1995~1997年我院哮喘科收治的门诊病人 :男13例,女22例,年龄7~63岁(其中7~18岁组2例,19~59岁组30例,60~63岁组3例), 病程1~30年,间歇发作哮喘10例,轻度哮喘21例,中度哮喘4例。支气管哮喘的诊断符合全 国第一届哮喘会议所订的标准[1]。所有患者变应原皮试均阳性,观察项目检测均 在急性症状控制后第1天或完成疗程后第1次就诊时进行。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行变应原脱敏疗法(变应原浸液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提供) ,采用每周2次皮下注射,从起始注射浓度10-6(W/V)开始,每次0.1ml、0.2ml……0. 9ml、1ml,每种浓度共注射10次后提高10倍浓度仍按上法注射,注射至10-2浓度后转 入维持治疗阶段,每次0.5ml,1周注射1次,前后疗程2年。急性期可用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症 状。
1.3 疗效判断标准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全国第一届哮喘会议所订的支气 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度分级及疗效判断标准(修正方案)[1]。
1.4 肺功能测定 使用美国产SPIRO ANALYZER SF300型肺功能测定仪,观察二项有关通气 功能的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和最大呼气流率(PEFR),治疗前后各测一次。
1.5 气道反应性测定 PEF(峰值呼气流量)变异率(用呼气峰流速仪测定,清晨及入夜各测 一次)≥20%者判为异常。
1.6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按常规法计算绝对数。
1.7 IgE测定 采用ELISA法,试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免疫室提供。
1.8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表示,统计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达到临床控制14例,占40%;显效19例,占54.3%;有效2例,占5. 7%,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后哮喘症状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具体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的变化
|
每日发作 |
≥每周1次 |
<每月1次 |
≥每月1次 |
治疗前(例) |
4 |
10 |
2 |
19 |
治 疗后(例) |
0 |
3 |
14 |
18 |
2.2 肺功能 治疗前FEV1平均值为2.30±0.45L/S,治疗后平均为3.10±0.86L /s;治疗前PEFR平均为3.60±0.33L/s,治疗后平均为4.81±0.56L/s,二项指标治疗前后差 异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
|
FEV1 (L/s) |
|
PEFR(L/s) |
7~18岁组 |
19~59岁组 |
60~63岁组 |
平 均值 |
7~18岁组 |
19~59岁组 |
60~63岁组 |
平均值 |
治疗前 |
1.61 |
2.38 |
2.0 |
2.3±0 .45 |
|
2.5 |
3.7 |
3.3 |
3.6±0.33 |
治疗后 |
2.4 |
3.18 |
2 .82 |
3.1±0.86 |
|
3.9 |
4.9 |
4.5 |
4.81±0.56 |
2.3 气道反应性 治疗前35例中,31例有气道反应异常,占88.6%,治 疗后有3例反应异常,占8.6%,前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2.4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治疗前嗜酸性粒细胞平均值为(0.35±0.11)×109/L,治疗后 平均为(0.26±0.05)×109/L,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
2.5 IgE测定 治疗前IgE平均值为390±178?IU/ml,治疗后平均值为309±92?IU/ml,前 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3。
2.6 副反应 2例患者在注射期间出现局部瘙痒,经维持原剂量注射1次后自然消失;1例患 者出现哮喘症状加重,经用支气管扩张剂及减少注射量后症状缓解,并坚持至疗程结束。
表3 治疗前后IgE的变化(IU/ml)
|
7~18岁组 |
19~59岁组 |
60~63岁组 |
平均 值 |
治疗前 |
405 |
390 |
380 |
390±178 |
治疗后 |
321 |
3 10 |
291 |
309±92 |
3 讨论本组35例哮喘患者经2年期脱敏治疗,临床有效率达100%,大多数肺功能好转,气 道反应性恢复正常。
传统观念认为支气管哮喘是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狭窄所致。而近1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支 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 种激化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IgE 具有与肥大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与IgE受体及嗜酸粒细胞表面的低亲和力,与IgE受体特异 性地结合而触发炎性介质释放的能力,主要是通过IgE机制使支气管局部发生过敏性炎症引 起哮喘。本组35例患者经脱敏治疗后,嗜酸粒细胞、IgE显著下降(P<0.05),绝大多数 气道反应性恢复正常(P<0.01),说明脱敏疗法能从本质上消除气道炎症和降低气道高反 应性。
肺功能FEV1、PEFR受年龄、性别的影响,而IgE儿童3岁后即达成人水平,青春期达高峰, 成年后回落[2],本文观察对象不同年龄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均明显好转,IgE均明显 下降,结果不受年龄影响,故可作为疗效观观察指标之一。
脱敏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可能通过以下机理:(1)“阻断抗体”的产生:反复注射过敏原, 阻断血液中抗体增多,当其与再次进入体内的抗原结合后,使抗原不能与肥大细胞上的特异 性IgE结合,从而避免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2)抑制特异性IgE的合成:免疫治疗后患者体 内Ts活性增加,对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使IgE抗体的合成减少而抑制Ⅰ型变态反应 。(3)“微休克”学说:极少量的抗原注入体内后,使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桥联”、诱 发“亚临床”水平的抗原抗体反应。通过反复注射同种抗原,体内IgE逐渐消耗,即使较大 量抗原进入体内也不发生哮喘症状。(4)效应细胞脱敏感:免疫治疗后,体内肥大细胞和嗜 碱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和(或)cGMP水平下降,使细胞膜稳定性增加,脱颗粒过程释出的致喘 、致炎性介质(组织胺、白三烯等)的量减少,使哮喘症状减轻或不发生[3]。
脱敏疗法应注意:(1)本疗法见效较慢,对哮喘症状较明显的病人,开始阶段须同时给予支 气管扩张剂以缓解症状;(2)在递增脱敏液浓度过程中,如注射后哮喘症状较前稍加重,可 继用原剂量或减至前次注射剂量;如出现严重的哮喘发作,则应暂停免疫治疗,并给予相应 平喘药物;(3)因故中断治疗达2个月以上者,宜从较低浓度、较小剂量重新开始治疗;(4) 脱敏液宜贮存在4℃环境中,避免在室温久置,否则会影响疗效;(5)脱敏疗法仅适用于由Ig E介导的过敏性哮喘的治疗。
(邹霞英主任医师 审)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病学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 度分级及疗效判断标准(修正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16(哮喘增刊):5.
[2]陈小友,唐佩文,郦 云,等.哮喘患者IgE反应性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 杂志,1996,19(5):282-285.
[3]殷凯生.哮喘病的治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1.
收稿日期:1999-12-16
修回日期:200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