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病人的心理障碍及康复治疗
现代康复 1999年第12期第3卷 药物与临床
作者:孔凤琴 姜长流
单位:孔凤琴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医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姜长流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药品检验所)
我院自1995年至今共收治256例脑中风病人,我们对这些病人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康复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256例中男性163例,女性93例,脑梗塞151例,脑出血105例,年龄36~87岁,平均61岁。焦虑型61例占24%,恐惧型25例占1%,抑郁型112例占44%,消极型52例占20%,轻生型6例占0.2%。
2 心理障碍的分析及治疗方法
(1)焦虑、恐惧心理的产生及治疗:当病人经急救治疗意识恢复,病情稳定后,意识到自己已是完全需要他人照顾的瘫疾病人时,常不能接受现实,产生否认心理。当看到家属着急、惊慌的神情,心理由否认转为恐惧、紧张及焦虑不安,甚至可造成精神错乱,不讲道理,不能控制自己。此时医务人员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静、自然和有信心,认真倾听患者诉说,运用心理疏导方法消除病人的心理危机,帮助病人认清当前的自身状态,恢复自信心。也可例举几例成功康复的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抑郁、消极心理的产生及治疗:病人由于瘫疾及语言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与发病前的精明强干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悲观、沮丧、冷漠、精神抑制。不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此时医务人员要深入浅出地用患者听得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脑中风的常识及引起脑中风的各种危险因素及所用药物、康复治疗方法等。指出和说明病情趋向好转的情况。
(3)绝望及轻生心理的产生及治疗:脑中风患者多发于老年人,一部分病人的心理压力很大,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家庭及亲人做贡献,活在世上毫无用处。有的病人会采取服毒、跳楼等自尽行为。这时医务人员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障碍征象。采用正确的疏导方法引导病人正视自己,也要求家属积极配合,对病人加倍关心、体贴,满足其心理需要。体现他存在的自身价值。
以上的治疗方法采用入院后前2周为每周2~3次,待病人情绪基本稳定后为每周1~2次,4周为1个疗程。
3 结果
各型疗效结果见表1。
表1 各型疗效结果
分型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焦虑 |
61 |
29 |
21 |
6 |
5 |
91.8 |
恐惧 |
25 |
15 |
7 |
2 |
1 |
96.0 |
抑郁 |
112 |
46 |
32 |
29 |
5 |
95.5 |
消极 |
52 |
23 |
21 |
2 |
6 |
88.4 |
轻生 |
6 |
3 |
2 |
1 |
0 |
100.0 |
总计 |
256 |
116 |
83 |
40 |
17 |
93.4 |
4 讨论 社会心理因素在脑中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变化是机体适应环境的必然反应。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一样,均可成为致病因子,影响着疾病的经过、预后和康复。医务人员不仅对脑中风病人进行康复治疗,更要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加强全身心的整体治疗。心理治疗的成功,不仅使病人出院后的心理保持长期稳定,而且也有助于行为、情绪、精神障碍的恢复,也促进脑部和内脏和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向良性发展。
[收稿日期]199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