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血吸虫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鼠类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情况分析

鼠类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情况分析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年第11卷第2期

杨光荣 熊孟韬 吴兴 范崇正 陶开会 吴鹤松 苏禄权 杨品香 段彩虹

  摘 要 目的:进一步了解鼠类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情况。方法:按常规方法检查。结果:鼠类总感染率为1.73%(31/1790),自然感染的鼠类有黄胸鼠、褐家鼠、斯氏鼠及大绒鼠,感染率分别为2.87%、0.62%、2.94%及24.14%;4种鼠在居民区、农耕区及果园的感染率为2.10%、3.85%和2.56%,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雌雄性间感染率差异亦无显著性,但年龄组中两性有别,即各年龄组中,以成体组及老体组感染率高。感染度及排卵量以大绒鼠居高,与其具有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感染鼠类的分布与阳性钉螺的存在及其感染率高低密切相关。结论:4种鼠在洱源县疫区应属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及血吸虫病的传染源之一;从同期对、畜感染血吸虫的调查结果分析,在山区血吸虫病的传播与大绒鼠等有一定关系,但居次要地位。

  关键词:鼠类 日本血吸虫 自然感染

  鼠类系日本血吸虫的宿主之一,我国自然感染的啮齿类有14种〔1〕。多年来研究报道的仅为鼠类的流行率〔1-2〕。为进一步了解鼠类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情况,于1997年和1998年7~8月,在洱源县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的共和及炼铁两个行政村作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1 概况

  洱源县位于东经99°32′~100°26′,北纬25°48′~26°16′之间,地处滇西北部,横断山脉云岭山系之南,地形北高南低,总面积约2879km2,山区占86.1%,海拔高度在1 550~3 958m之间。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3.9℃,年均降雨量770mm。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次为玉米、蚕豆等,调研期水稻处于分蘖期。村民住房多为土墙瓦顶,屋外紧连园地或农田,适宜鼠类交窜活动。

  该县血吸虫病于1953年秋证实。1979年统计资料,全县11个公社及1个农场、947个村中,血吸虫病流行的有10个公社、1个农场、357个村,累计病数为全省之最,占15.54%,现症病数仍占11.5%,为云南省重疫区县之一,共和及炼铁又属重度流行村。

  2 材料及方法

  2.1 鼠类来源 用捕鼠工具及诱杀方法等在不同生境捕获,分类鉴定。活鼠饲养3d,每日收集粪便,称重,计算日排粪量。

  2.2 鼠类感染调查 解剖观察鼠类肝脏表面有无日本血吸虫虫卵结节,取结节压片检查血吸虫卵,阳性者用撕碎法检查,取肝内及门静脉、肠系膜静脉中成虫,记录雌雄数;再取直肠内全部粪便,称重后用改良加藤法作虫卵计数,同时用集卵孵化法孵化毛蚴;获取的成虫、虫卵、毛蚴经鉴定为日本血吸虫者,计算感染率、EPG、EPD及IPC〔3〕

  2.3 钉螺感染调查 在村庄周围及个别有自然感染鼠类分布的灌沟、菜园及稻田埂等,采用环境抽样方法进行钉螺调查。所获活螺压碎检查,凡发现母胞蚴、子胞蚴及尾蚴之一者为感染性钉螺,计算感染率。

  3 结果及讨论

  3.1 鼠类及其它小兽 在居民区(室内及菜园地,下同)、稻田埂、玉米地、果园及灌木丛等捕获小兽1814只,隶属于4目6科10属17种,其中啮齿类占94.76%。病原学检查1796只,感染日本血吸虫者31只,总感染率为1.73%,其中坝区共和为0.29%,山区炼铁为3.68%。感染血吸虫的鼠类有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褐家鼠(R.norvegicus)、斯氏鼠(R.sladeni)及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 miletus),后两种为国内外首次发现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鼠种。

  3.2 鼠类感染率 共检查4种鼠类1 244只,阳性31只,平均感染率为2.49%,其中大绒鼠24.14%,斯氏鼠2.94%,黄胸鼠2.87%,褐家鼠0.62%(表1)。4种鼠之间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5.5637,P<0.01),这主要取决于不同鼠的生态习性及与疫水接触的机会和时间等。

  3.3 感染鼠类的生境分布 在居民区、农耕区及果园等生境捕获的4种鼠,感染率分别为2.10%、3.85%和2.56%,农耕区稍高(表2),但与居民区和果园的差异无显著性(χ2分别为2.58及0.29,P>0.05)。表明3种生境捕获的鼠类均可感染日本血吸虫。

  3.4 感染鼠类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4种鼠中检查雄性598只,阳性14只,感染率2.34%;雌性646只,阳性17只,感染率2.63%(表1)。从总体看,两性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11,P>0.05),但在各年龄组(用胴体重方法鉴定)中两性感染率有别,如黄胸鼠老体组(Ⅳ)雄性为16.67%,雌性则为0;亚成体组(Ⅱ)雄性(0.74%)低于雌性(2.17%)等(表1)。

  各年龄组感染率以成体组(Ⅲ)及老体组较高(4.63%及4.55%);亚成体组次之,为1.13%,显著低于成、老体组(χ2值为9.73及5.81,P<0.01及0.05);幼体组为0。表明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与年龄有关,年龄较大,由于觅食、求偶、交配、迁移等行为、活动范围较广,时间亦长,故与疫水接触机会较多而长,感染机会增多,又可重复感染;反之,年龄越小,活动范围越狭窄,不能接触或很少接触疫水,感染的机会少或不感染。

表1 不同鼠种的日本血吸虫感染率及感染度

鼠种 年龄组 雄  性 雌  性 合  计
检查 (只) 阳性

  (只)

阳性率

  (%)

鼠群

  EPG

  (X)

病鼠

  EPG

  (X)

检查

  (只)

阳性

  (只)

阳性率

  (%)

鼠群

  EPG

  (X)

病鼠

  EPG

  (X)

检查

  (只)

阳性

  (只)

阳性率

  (%)

鼠群

  EPG

  (X)

病鼠

  EPG

  (X)

黄胸鼠  56  0  0       55  0  0      111  0  0
136 1 0.74  0   138 3 2.17 1.91  46 274 4 1.46 0.96  88.00
116 6 5.17 5.55 107.33 114 5 4.39 6.42 146.4 230 11 4.78 5.98 125.10
24 4 16.67 11.50 138.00 22 0 0     46 4 8.70 6.00 138.00
332 11 3.31 2.77 115.00 329 8 2.43 3.03 124.50 661 19 2.87 2.90 119.75
褐家鼠  61  0  0       64  0  0      125  0  0
56 0 0     91 0       147 0 0
66 0 0     86 2 2.33 0.98  42 152 2 1.32 0.55  42.00
36 1 2.78  2.33  84.00 26 0 0     62 1 1.61 1.35 84.00
219 1 0.46 0.38 84.00 267 2 0.75 0.31 42 486 3 0.62 0.35 56.00
斯氏鼠   1  0          1  0         2  0
9 0       10 0       19 0
27 1  3.70  1.33  36.00 18 1  5.56 10.00  180.0 45 2  4.44 4.80 108.00
1 0       1 0       2 0
38 1 2.63 0.95 36.00 30 1 3.33 6.00 180.0 68 2 2.94 3.18 108.00
大绒鼠   1  0          1  1   156.00   156   2  1   78.0 156.00
8 1 12.50 18.0  28.80 19 5 26.32 887.37 3372 27 6 22.22 629.78 2834.00
9 1 11.11 16.00 144.00 20 6 30.00 850.80 2836 29 7 24.14 591.72 2451.43
合计  118  0  0       120  0  0      238  0  0
202 1 0.50  0   240 4 1.67  1.75 105 442 5 1.13 0.95 105.00
217 8 3.69 3.80 103.00 237 13 5.49 75.34 1373.54 454 21 4.63 41.15 889.52
61 5 8.20 5.90 120.00 49 0 0     110 5 4.55 3.27 120.00
598 14 2.34 1.98 107.64 646 17 2.63 28.29 1075.06 1244 31 2.49 15.64 695.00

  注:Ⅰ=幼体组;Ⅱ=亚成体组;Ⅲ=成体组;Ⅳ=老体组

表2 3种生境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情况

鼠种 居 民 区 农耕区 果园
检查(只) 阳性(只) 感染率(%) 检查(只) 阳性(只) 感染率(%) 检查(只) 阳性(只) 感染率(%)
黄胸鼠   514   15   2.92   130   3   2.31   16   1   6.25
褐家鼠 387 3 0.76 96 0 0 3 0 0
斯氏鼠 2 0 0 15 1 6.67 51 1 1.96
大绒鼠 2 1   19 6 31.58 8 0 0
合计 905 19 2.10 260 10 3.85 78 2 2.56

  3.5 感染度 以大绒鼠最高,次为斯氏鼠及黄胸鼠,褐家鼠最低,且雌雄鼠间有别(表1)。感染鼠中,1只大绒鼠(♀,体重36.5g,采自室内)肝脏呈黑灰色,肝脏虫卵结节密布,无法计数,门静脉及各段肠系膜血管均被虫子阻塞,用撕碎法检出成雄虫61条,雌虫51条,粪便虫卵15072个/g,粪便孵化出的毛蚴达万条,其感染度之重,实属罕见。

  3.6 排卵量 4种鼠日均排卵总量为156 958个,以大绒鼠最高,占总排卵量的98.13%;其次为黄胸鼠、斯氏鼠及褐家鼠(表3)。说明洱源县血吸虫病流行区保虫宿主之一的鼠类中大绒鼠属最重要的一种。

表3 不同鼠种的日本血吸虫日排卵量(EPD)

鼠 种 数量 (只) 感染率

  (%)

EPG

  (X)

SPD

  (g/d)

EPD

  (个/d)

RIT
黄胸鼠 6018  2.87  2.90 4.9  2454  1.56
褐家鼠 4676  0.62  0.35 5.6   57  0.04
斯氏鼠  617  2.94  3.18 7.3   421  0.27
大绒鼠  263 24.14 591.72 4.1 154026  98.13
合 计         156958 100.00

  注:①鼠类数量以均5.5只计;②以捕获鼠总数中4种鼠各占的比例估算出各种鼠的相对数量  大绒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及排卵量比其它3种鼠高而重,其原因除受个别病鼠感染度特别重的影响外,还可能与该鼠种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有关:栖息环境较广,农耕区和灌木草丛区为最适生境;食性以绿色植物的嫩叶、幼芽、含水量较多的植物茎、花及种子为主;有储粮习性,故活动量大;昼夜均活动,下小雨仍出洞觅食以及鼠洞出入口多(田埂平均有洞口5.02个/m,多达8~9个),便于活动等〔4〕。这些特性导致该鼠种与疫水接触机会多,且时间长,故感染重,这有别于其它鼠类。

  3.7 各年龄组的潜在污染指数 4种鼠的4个年龄组IPC及相对IPC,以成体组最高(表4),这与其在一生中处于最活跃阶段有关。由此表明,鼠类作为血吸虫病的传染源,以成体组为主。

表4 不同鼠类各年龄组的日本血吸虫潜在污染指数(IPC)

年龄组 黄胸鼠 褐家鼠 斯氏鼠 大绒鼠 合 计 相对

  IPC

组成比 IPC 组成比 IPC 组成比 IPC 组成比 IPC 组成比 IPC
 16.79 0  25.72 0  2.94 0 0 0  19.13 0 0
 41.45  0.58  30.25 0  27.94 0  6.90  269.10  35.53  0.38  0.53
 34.80  9.95  31.27 0.23  66.18 14.10  93.10 13028.14  36.49 69.52  97.61
 6.96  3.63  12.76 0.28  2.94 0 0 0  8.84  1.32  1.85
100.00 14.16 100.00 0.51 100.00 14.10 100.00 13297.24 100.00 71.22 100.00

表5 4种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鼠类的分布与阳性钉螺的关系

自然村 鼠类 活钉螺
检查

  (只)

阳性

  (只)

感染率

  (%)

检查

  (个)

阳性

  (个)

感染率

  (%)

中 炼 117  7 5.98  481  5 1.04
溪登坪 235 14 5.96 1795 29 1.62
塘子边  47  1 2.13  335  1 0.30
郑 庄 101  3 2.97  282  2 0.71
南 马 164  0 0  398  1 0.25

  3.8 感染鼠类的分布与阳性钉螺的关系 由表5可见,凡鼠体查出日本血吸虫的,其分布地附近的灌沟、菜园地或田埂均有阳性钉螺存在,但阳性钉螺分布及其阳性率较低的地方,鼠类不一定被感染;鼠类自然感染率与钉螺自然感染率两者呈相关关系(r=0.8992,P<0.05),即阳性钉螺多的地方,鼠类感染机会大,感染率亦较高。

  基于上述结果,大绒鼠、黄胸鼠、斯氏鼠及褐家鼠在洱源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属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及血吸虫病的传染源之一,尤以山区炼铁的大绒鼠为甚,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大绒鼠分布在我省横断山脉中部地区的中心地带〔4〕,系野栖鼠之一,又为较古老和较原始的种类之一〔5〕,对类的依赖性远比家鼠小,而感染日本血吸虫之重,排卵量之多又属罕见,故认为该鼠在血吸虫病自然疫源地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鼠类分布广泛,繁殖快,个别鼠种日本血吸虫感染率及感染度等较高,但从同期对、畜调查结果看(另外专题报告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虫负荷与虫卵数的关系
焦点新闻
·血吸虫病并发肝癌的B超诊断
·抗独特型抗体NP30快速ELISA法检测血吸虫抗体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合并蚯蚓抗原对小鼠胸腺淋巴细胞及
·维生素E抑制家兔肝脏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实验研究
·日本血吸虫大陆株脂肪酸结合蛋白SjFABPc编码区基因的
·日本血吸虫表面膜抗原23kDa的亚克隆鉴定及表达
·用日本血吸虫干卵建立体外肉芽肿反应模型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