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急诊中的优势性“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9-04-09
中医药急诊发展战略展望
 
目前, 急诊医学无论是在群众还是在大多数医生的眼里, 几乎是要和西医学画上等号的, 被冠以“慢郎中”称号的中医学, 在急诊科似乎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然而, 在西医学没有传入我国之前, 承担国人急症抢救任务的, 恰是中医学。那么, 中医学的一些急救方法是否还能够运用于临床急诊, 是否能够辅助西医学提高急症的抢救成功率, 或者说是否依然能够成为很多急症病种的主导抢救方法, 这都是当下发展中医急诊需要深思的几个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对中医药急诊的研究, 认为中医药不仅能够运用于急诊医学中, 而且是大有作为的, 关键是要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优势, 以及把握中医药在急症抢救中干预的时间点, 与西医学精诚合作, 提高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急诊中的优势性
1.整体观念是中医药急诊的宏观基点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 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 恰好是中医学立足于急诊医学的基点。通常而言, 临床上所见的多数急症, 不仅是简单的一个部位或者一个脏器出现问题, 更可能的是全身多处受累而发病, 最终危及生命。正因为这样, 急诊一线更需要一个能够从整体出发去救治患者的体系, 而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与临床急诊所见的情况恰好不谋而合。
 
整体观念思想在急诊一线中的运用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如心脏骤停, 很多时候心脏骤停不单是心脏本身的原因, 还与机体各处原发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临床中使用的各种复苏手段基本针对的都是心肺两个靶点, 并且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较为低下[1], 即使复苏成功, 患者也仍可能存在多个重要脏器的功能损伤[2],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可能发生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缺血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最终导致患者死亡[3]。如果从中医整体观念看待心脏骤停, 认为心脏骤停是机体整体的阳气暴脱或者阴液暴失导致的阴阳离决造成的, 在临床上应当急回全身的阳气或挽救机体的阴液, 而不仅是强心这么简单。依据这一整体理论的指导, 在心肺复苏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亡阳或亡阴的症状分别使用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 固护机体整体的阴阳, 这进一步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4,5,6], 并且改善了由于长时间的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或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导致的心、肝、肾、肺、脑等多个重要脏器的损伤, 降低了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7,8,9], 这便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优势所在, 从全身阴阳角度出发, 既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又能够维持全身多器官的稳态, 给予患者一个良好的预后。
 
整体观念不仅可以运用在生死一线的心肺复苏里面, 其他急症亦可以运用, 特别是波及机体全身的休克、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等, 配合运用中医整体观进行全身治疗,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另外, 中医整体观念在改善急诊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也大有作为, 如, 在运用呼吸机延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患者寿命的同时, 采用整体调理肺肾的方法, 能够使患者在延长寿命的基础上, 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 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进行指导治疗的贡献所在。
 
2.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急诊的微观体现如果说整体观念是一种宏观的概念, 那么, 辨证论治相对而言就是一种微观的存在。在给患者辨证的过程中, 医生将从一个相对微观的角度, 对患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行细化分析, 这也是符合急诊医学特点的。在危重症的抢救中, 患者全身各处的症状往往瞬息万变, 每一个脏器每一个指标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每一处的变化都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这就需要医生精细密切的把控各处的变化, 灵活地作出相应的处理。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恰好能够做到这一点, 中医辨证能够根据患者机体症状的改变得出相应的证型变化, 如, 《伤寒论》中记载的诸多变证、温病卫气营血4个发展阶段等, 都是中医动态辨证的典型代表。通过中医动态的辨证, 及时把控患者疾病的发展方向, 并通过辨证的指导, 制订更详细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和疾病的预后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辨证论治也弥补了西医的一些不足。许多患者送进急诊后往往病情危重, 来不及做进一步详细的检查, 病因未明, 这个时候西医只能做一些经验性治疗或支持治疗, 而中医则能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相应的辨证治疗, 快速给予患者对症的中药注射剂, 及时稳定患者的病情, 同时辅助西医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给后续的检查和治疗搏得一定的时间。并且, 辨证论治还能解决一些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 2003年肆虐的SARS病毒, 对于这样的新型病毒, 当时西医没有任何特效药能够解决问题, 只能做一些支持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但中医根据SARS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有效地提高了SARS救治的成功率, 在SARS的防治中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 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通过SARS的例子可以得到启示, 有很多新型爆发性疾病或一些疑难疾病, 在西医没有查清楚病因、研制出特效药物之前, 根据疾病的症状进行辨证论治是很有必要的, 或者说, 辨证论治可以为一些新型疑难危重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手段。
 
中医药在急诊外科大有作为
中医药在外科方面存在着缺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古有着“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的观念影响, 以至于中医外科在华佗运用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后, 便鲜有惊世骇俗的成就。当西医先进的外科手术学传入国内后, 中医药在外科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特别是在急诊外科。然而, 笔者认为, 中医药在急诊外科不但有其独特的优势, 而且能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在急诊中运用的可行性和优势性, 笔者证明如下。
 
1.中医药在重症创伤围术期所发挥的作用重症创伤是急诊外科所见最多, 同时也是病死率最高的危重症之一。大多数重症创伤患者都会出现创伤性失血休克, 而从患者发病、休克到手术, 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 虽然西医在这段时间内给予了众多的生命体征支持、扩容、输血等治疗, 但许多重症创伤患者仍会因为凝血因子紊乱等原因, 而出现出血不止或呈高凝状态现象[[10,11]-11], 最终在手术前或手术中因MODS或DIC等原因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如何在手术前进一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改善患者凝血因子的状态, 这是一个难点问题, 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的独特的发言权。中医认为创伤性失血休克属于“厥证”“脱证”范畴, 如不及时治疗, 则气随血脱、阴阳离决而亡。故当患者创伤性失血休克时, 在西医治疗的前提下, 根据“有形之血不能速生, 无形之气需当急固”的理论指导, 辨证辅助运用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益气摄血固脱, 恢复全身的元气与阴阳, 减缓或逆转气随血脱的进程, 从而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 在创伤性大失血后运用中医的“益气固脱”法, 能够提高机体组织灌流和供氧水平[[12,13]-13], 降低炎性因子水平[[14,15]-15], 改善患者全身休克状态和凝血功能[[16,17,18]-18], 进一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为手术的准备争取一定的时间,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手术中死亡的风险, 这在重症创伤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并且, 在急诊内科中, 当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内出血时, 同样可以运用参附或生脉注射液进行治疗, 通过益气摄血之法加强西医止血药的止血效果, 预防低血容量休克的出现。
 
除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以外, 针灸在重症创伤中也有非常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石学敏院士在1972年就创立了脑血管意外损伤的针刺醒脑开窍法, 其能改善脑部微循环, 缩小肿胀面积, 抗血栓, 调节血氧供求关系, 降低脑组织耗氧水平, 运用于脑重症创伤效果颇佳[19]。此外, 在患者出现创伤性失血休克时, 针刺水沟穴有血压提升快、复苏效果确定的优势[[20]], 针刺内关穴也有着较好的升压抗休克作用, 并且能保护心功能, 纠正体液因素的紊乱[21], 这些实例都证明了针灸在重症创伤中确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无论是“益气固脱”治疗还是针灸治疗, 运用于重症创伤早期, 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生命体征的紊乱, 为患者下一步的手术或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这是中医药在急诊外科中运用的第一个切入点。
 
中医药在急诊外科中运用的第二个切入点是在患者手术后,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接受外科手术后并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 并且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如, 急诊腹外的继发性腹膜炎, 有一部分腹膜炎患者在手术后, 其继发的炎症仍然可以持续存在, 并且造成较大的危害。而且腹部手术后, 患者常出现胃瘫综合征、肠胃功能延迟恢复、伪膜性肠炎等问题, 影响了患者康复的进程和生活质量。另外, 有些急症即使手术成功, 术后也会出现一些棘手的迟发性问题, 如, 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迟发性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对于这样一些外科手术残留以及在术后恢复中出现的问题, 一直是西医学难以攻克的一部分。而中医药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其优势在于急诊外科手术后, 可以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全身状态, 辨证运用通腑、化瘀、解毒、扶正、顾护胃气等治疗方法来预防和治疗手术后出现的各种问题。
 
中医认为, 外科手术后, 人体被金刃所伤, 导致腑气不通, 继而使瘀毒痰浊郁结, 这是术后高热、感染、胃肠功能紊乱以及伤口组织水肿、愈合缓慢的重要原因[22]。故而术后结合通腑、化瘀、解毒之法进行内服外敷治疗, 散郁结之瘀毒, 通胃肠之腑气, 能够巩固手术效果, 恢复胃肠功能, 抑制炎性反应, 改善组织水肿, 缓解血管痉挛, 加快肉芽组织的修复, 促进伤口愈合[23]。此外, 扶正和顾护胃气则是患者术后中医治疗的另一大法, 《黄帝内经》中“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的说法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术中患者失血伤津耗气, 术后呈现全身气血两虚的状态, 特别是腹部手术, 相当于金刃外伤直接戕伐脾胃, 使气血生化不足, 进一步加重患者气血两虚的状态。而气虚则固摄失职, 血溢脉外, 血虚则器官组织失于濡养, 这些原因是术后出现再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等问题的根源。故在手术后运用益气养血、调养脾胃的治疗手段, 配合西医营养治疗恢复全身脏腑功能, 促进机体组织的修复, 使患者的全身指标逐步改善, 是预防和治疗手术后并发症以及加快患者恢复进程的关键所在。
 
2.中医药在急诊外科可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中医药在急诊外科所发挥的作用, 不仅是辅助现代医学的一种手段, 在某些病种或某些特殊条件下, 中医药可以起到外科急救主力军的作用, 救人于危难之中。笔者以下将论述中医药在一些外科急症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增强广大急诊外科医生运用中医药进行外科急症抢救的信心和动力, 扩大中医药在急诊中的运用范围。
 
烧烫伤是急诊外科除重症创伤外的另一棘手病症, 西医目前对于烧烫伤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特别是对于烧伤后休克复苏、感染控制以及创面愈合的疗效欠佳[24,25,26,27]。而中医药则依据烧烫伤火毒内陷的辨证主线进行临床治疗, 有着其卓越的优势。临床上可选用生脉注射液联合西医扩容疗法进行烧烫伤的休克液体复苏, 使用清开灵、血必净注射液以及中药口服外敷联合少量抗生素抗感染, 恢复期运用中药烫伤软膏生肌护肤, 大大提升了烧烫伤患者液体复苏、感染控制与手术削痂后期肌肤生长的成功率, 这与临床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烧烫伤的效果非常相近[28,29,30]。
 
不仅如此, 在一些突发情况下, 中医药还能发挥其特殊的急救作用。如, 2008年汶川地震的重灾区, 有些现场没有水源, 无法进行骨折外部的石膏固定, 也没有外科手术的条件, 救援队医生采用小夹板以及中医骨外科复位技术, 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另外, 对于毒蛇咬伤, 目前西医的特效药为抗蛇毒血清, 然而抗蛇毒血清产量极少, 许多毒蛇咬伤高发的农村地区没有抗蛇毒血清可供治疗, 同时也存在一些对抗蛇毒血清过敏或者孕妇一类不能使用血清的患者, 并且抗性蛇毒血清在咬伤时间超过12h后的疗效往往不太理想。故而对于毒蛇咬伤, 许多患者需要借助中医治疗。在被毒蛇咬伤时, 可以尽快使用简易火罐负压吸引伤口处的血液, 排出蛇毒, 同时也避免了用口吮吸伤口引起中毒的风险。再运用隔蒜灸破坏蛇毒, 并且使用季德胜蛇药以及其他中药口服外敷, 起到排毒、解毒、抗毒的作用, 这是很多无抗蛇毒血清地区治疗毒蛇咬伤必备的方法。
 
中医急诊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不能完全或准确做到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基本特点, 也是中医药立足于急诊医学的基点之一。然而, 就目前急诊科的态势而言, 很多时候对辨证论治的把控难以到位, 这是临床急诊一线运用中医药治疗的棘手问题之一, 分述如下。
 
第一, 由于很大一部分西医大夫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也没有经过中医药运用的系统培训, 导致许多西医医院急诊科使用中药注射剂或中成药进行抢救时, 缺乏辨证论治。并且临床上有一部分中医急诊科大夫也忽略了辨证论治, 神昏就给安宫牛黄丸, 脑出血就概用清开灵, 高热就用双黄连等。这样忽略辨证论治而使用中医药进行急救的做法, 有时不但对患者的治疗无效, 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容易使患者对中医药失去信心,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急诊的发展。
 
第二, 急诊中许多患者都处于神志不清或昏迷状态, 无法描述自己的躯体症状, 这就使临床缺乏第一手问诊资料。同时, 多数患者有经口气管插管, 无法进行舌诊, 而单独的脉诊主观性太强, 不同的医生可能有不同的诊脉结果, 难以统一, 这给辨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还有, 现代医学技术的运用, 如扩容补液、镇静、灌肠等方面的治疗, 使患者二便、神志的改变缺乏特异性, 也给辨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这样缺乏辨证资料的情况下, 降低了中医给重症患者辨证用药的准确性。
 
第三, 由于中医辨证讲究个体化, 而在急诊中许多重症患者证型较为复杂, 即使是同一种主证, 每一个患者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兼证, 一线大夫能否在短时间内准确的辨证?并且随着病情的深入, 患者症状一点点的改变, 都可能意味着患者的证型正在发生着变化, 一线急诊大夫又能否精确的把控?如, 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 怎么区分AKI患者正虚毒减的界限?什么时间运用扶正药物既能扶助正气而又不使瘀热湿毒留恋?这个的时间点该如何界定?这些都是应该去仔细思考的问题。
 
2.与循证医学挂钩不足循证医学作为目前国际的主流医学模式, 中医药与其接轨是势在必行的。但是由于中医药性质较为特殊, 在与循证医学挂钩的进程上略显缓慢, 特别是在中医药急诊方面, 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首先, 中医药在急诊方面收集的样本和资料不够。由于目前中医药急救在全国急诊推行程度不够, 除了中医药注射剂外, 很多急诊科尚未开展中医药在危重症中的治疗, 一些重症疾病像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 , 中医药的救治只有个案报道, 没有形成规模的临床或实验研究, 无法收集到足量的样本和资料。其次, 中医在危重症中的运用, 有别于西医的各种抢救指南, 中医证型繁杂难以统一, 急诊患者证型变化更为复杂, 很多危重症没有固定的中医用药方法, 更多的是依靠专家的经验。即使如同中风一类疾病有相对固定的中医用药指南, 但临床上患者证型复杂, 即使运用同一个方剂, 加减一味药, 剂量不一致, 那都不是相同的药物组合, 同质性欠佳, 强行加以系统评价是不妥当的[31]。更重要的是, 中医药目前并没有一套自己完整的评价系统, 中医药现阶段各项疗效的评价, 依然运用的是西医指标, 中医药治疗很多时候与西医指标有着很大的出入, 这对于中医药疗效的系统评价就会存在一定的出入和偏差。再加上急诊治疗中, 不可避免地会用上西医治疗, 而西医治疗对中医证候和疗效方面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那该如何去界定中医药的疗效?在系统评价的时候单独进行中医药评价又是否合适?又该怎么评价?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综合而言, 现阶段中医药在急诊中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的来源数据、论文, 双盲性质量均不高, 且具有高偏倚风险, 所以目前中医药急诊的循证医学证据大多还停留在Ⅳ、Ⅴ等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和专家意见, 对于中医药急诊循证医学Ⅰ、Ⅱ、Ⅲ等级证据的提炼, 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3.对中医药急诊信心不足、建立和教育力度不够文章开头即提到, 现在急诊医学在大众的眼里, 基本等同于西医学, 中医急诊在群众心里面的基础非常薄弱, 很多群众心里也几乎没有中医急诊概念, 甚至有很多中医大夫自己都不信任中医急诊, 这就出现了当下中医急诊的尴尬局面:有的家属不愿用, 有的医生不会用, 有的患者不敢用, 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医药急诊的发展, 并且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由于中医急诊的运用量少, 部分医院不愿或消极对待中医急诊的建立, 特别是在部分基层医院, 很多国家必备的中药注射剂都没有配备,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另外, 对于中医急诊人才的培养, 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各大中医院校在研究生招生目录里面, 中医急诊方面招生甚少, 很多中医院校甚至没有开展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而且现在很多学生不愿选择中医急诊, 这进一步导致中医急诊的人才匮乏。并且在现阶段, 只有少数医院开展了从PBL→EBM深化或其他较为先进的中医急诊教学模式[[32]], 大多数医院的中医急诊规培教育仅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特别是对急诊医生灵活敏捷的应变思维的培养还有很大的不足, 这对中医急诊后备人才的培养是较为不利的, 也是需要努力改进的一点。
 
由此可见, 除了中医药在急诊中的运用之外, 目前中医药在急诊方面的普及程度、科室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方面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这就值得临床一线急诊工作者和管理者去认真反思, 如何提高中医急诊在群众中的信心、普及中医药在急诊中的运用, 怎样合理建设和管理中医急诊, 以及如何深入优化中医急诊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些都是中医药急诊在日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医药急诊发展战略展望
1.敢用中医药是中医药急诊发展的前提中医药在西医学传入国内以前, 就一直承担着危重疾病的救治任务。世界上最早记载的复苏术就是《金匮要略》里的自缢后复苏术, 《史记》中也记录了扁鹊如何救治虢太子危重尸厥的医案, 再到温病学家运用温病理论治疗重型传染病, 以及中医药在现代大型流行病, 如SARS、甲流中所作出卓越贡献, 还有现代多例以中医药为主治愈危重病的报道[[33]],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中医药在危重病的急救方面是切实有效的, 这无疑给许多对中医药急诊持怀疑态度的临床工作者打了一针强心剂。我们必须肯定中医药在急诊方面的疗效和所做出的贡献, 在危重病种面前我们要有信心去运用中医药, 敢在急症中运用中医药, 才有机会知道中医药在急症方面的优势和弊端, 才有机会扬长避短, 才能够把中医药用好、用准、用精, 让中医药得以在急诊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所以, 在急诊中信任中医药, 敢于运用中医药, 是中医药急诊发展的前提。
 
2.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急诊进步的最佳途径现阶段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西医学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我国的人均寿命, 急诊的抢救成功率也有了飞跃性的提高。西医先进的生命支持系统、精准的检查手段以及高超的外科手术, 都是现今急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单一运用中医药进行急救是不现实的。如, 心脏骤停首选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依旧是肾上腺素和心肺复苏术, 创伤失血性休克首选的还是输血, 即使是烧烫伤一类的中医优势疾病, 液体复苏和抗生素抗感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另外, 很多中医药治疗也依赖于西医的手段, 如, 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 给与中医汤药需要用到胃管, 有汤药口服禁忌证的患者就可以借助灌肠技术给药, 这都是中医药借助西医技术治疗的代表。所以, 我们必须认清现阶段的事实, 中医药急诊的进步和发展, 是不能脱离西医学的。而中医药急诊目前的首要任务是, 怎样在急诊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去弥补西医学的不足, 去给患者制订一套最佳的治疗方案, 协同西医学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做到真正的中西医融合医学, 而不是单纯的中西医混合医学, 这样才是目前中医药急诊发展的最佳途径。
 
3.中医药急诊发展需要互相交流和信息多元化当下的中医药急诊普及范围有限, 甚至许多中医院都忽略了中医药急诊的建设, 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急诊的发展。中医药急诊作为正在发展的一门学科, 交流和信息多元化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首先在当下有疗效共识的中医药急诊优势病种上, 建立中医药急诊平台和急诊中西医联合会诊网络, 再从中医药优势病种逐步拓宽到其他病种, 拓宽中医药急诊运用的平台。具体可为当基层医院或同级西医院急诊遇到疑难急症时, 请本院或通过急诊中西医联合会诊网络邀请外院中医急诊专家会诊, 通过中医药急诊平台进行经验交流、授课、网络指导、或者互相参与中西医抢救等方式, 让西医大夫也能够合理使用急诊中常用的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 并可以把中医药治疗纳入西医院ICU的治疗改为指南当中, 特别是在ICU里西医治疗欠佳的患者, 可发挥中医药的特有优势进行治疗, 让ICU也具有中国特色元素。同时, 我们也要重视中医药急诊人才的培养, 各大中医院校需要大力建设中医药急诊相关专业, 增加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 并且多以临床PBL→EBM等深化教育模式进行培养, 多与西医院急诊科或ICU互动交流, 培养中西医融合思维, 以达到学会中西医急诊融会贯通的目的。另外, 在当今信息化如此发达的时代,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也是一个有效推行中医药急诊的手段, 通过大小数据、治疗经验、病案实例、建设方案的分享, 让中医药急诊在经验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更好的建设, 又能有更多的科研统计分析的资料来源, 方便建立更好的、质量更高的Meta分析, 这样既能够让西医同行认可中医药急诊的优势, 又能够让中医药急诊发展的成果更为科学、更有说服力, 这也是推广中医药急诊在国内的普及、甚至是推向国外的重要手段之一。
 
4.中医急诊需要立足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把握节点很重要中医药在临床运用过程中, 不能脱离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精髓, 中医药急诊则更能体现这一点。中医的整体观可以看做是宏观的一些全身指标, 如, 体温、血压, 而辨证论治的细致入微则如同生化检查中每一项细化的指标。在急诊救治危重患者的时候, 我们既要照顾到患者全身的稳态平衡, 也要细致入微的观察患者状态的变化, 即需要整体观念和辨证体系互相依存, 相辅相成, 共同达到救治患者的目的, 故而“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急诊立足所需的基点, 并且也是中医药急诊的优势所在。与此同时, 西医仍旧是当前急诊的主要救治方法, 故而中医药干预的时间点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何时进行中医药的使用才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长, 是我们需要把控的重点。如同急诊外科围术期中医药的干预是在术前或术后, 可以降低患者术前死亡的风险和加快术后康复的进程, 而心肺复苏时中药注射剂可与肾上腺素同用, 以回阳挽阴, 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总而言之, 现在中医药急诊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如何发挥中医药在急诊中的优势, 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但无论如何, 我们都要披荆斩棘般地克服各种困难, 寻找更好的综合治疗手段, 全力救治患者, 这是急诊一线工作者永远的使命和责任。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朱晨晨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