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肝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原发性肝癌合并阻塞性黄疸的处理

原发性肝癌合并阻塞性黄疸的处理

医学新知杂志 1999年第2期第9卷 经验总结

作者:刘鹏飞  李爱军

单位: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上海 200438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黄疸是其常见的合并症状。一般说来,原发性肝癌所合并的黄疸大致可分为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两者无论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直到处理、预后等都有所不同。现就我院1996年1月~1998年5月期间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处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肝癌患者14例,均为男性,年龄36~72(平均55)岁。经血液生化检查及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其中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血总胆红素40.8~632.5(263.5)μmol/L,直接胆红素20.1~223.0(平均108.1)μmol/L。

  1.2 治疗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肝脏功能、肿瘤的部位及数目等分别对9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7例直接行肝脏肿瘤切除术+胆管癌栓清除术,2例先行减黄处理后再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64.29%;对5例实施了减黄+非手术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TAE)或TAE+经皮经肝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PEIT)]。

  1.3 随访 14例患者均进行了治疗后的随访,结果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情况

组 别 病例数(n) 肿瘤部位及病例数 肿瘤直径(cm) 存活时间(月)
手术组 9 右 肝 5左 肝 1肝门部 3 9.44*(2.5~15) 10.7*(1~24)
非手术组 5 右 肝 1肝门部 4 5.3*(3.5~15) 2.23**(0.17~4)

与手术组比较:*P<0.05, **P<0.01

  另有1例患者(未统计在上列的14例患者之内)曾误诊为胆管癌,手术中发现为肝癌胆管癌栓(术后病理证实癌栓为肝细胞癌),但无论是术前还是术中,均没有发现肝脏的原发占位,遂行肝动脉结扎及胆管癌栓清除、T管引流术,术后患者存活24个月。

  2 讨论

  原发性肝癌合并阻塞黄疸的主要原因可能有:①癌肿直接压迫(或侵犯)主要胆管引起黄疸;②肝癌癌栓阻塞胆管引起黄疸;③肝癌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压迫胆管引起黄疸;④肝癌并发有非肿瘤性胆管梗阻,如胆管结石等。

  对这类患者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对于肝功能较好、因肿瘤压迫(或侵犯)主要胆管而引起黄疸的患者,如能行手术治疗,则首选切除肿瘤,清除胆管癌栓。从本组资料看,手术切除率为64.29%,优于国外文献报道的切除率[1];手术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患者,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4]

  (2)因肝功能较差或因肿瘤所在的部位而不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弄清胆管受压的具体位置之后,可通过ERCP行胆道内置管(塑料内置管)内引流或鼻胆管外引流,或行PTCD外引流,以解除黄疸,然后再接受TAE或PEIT治疗,个别患者在肝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或肿瘤经TAE、PEIT治疗缩小后,还有可能获得手术治疗的机会。本文所列获手术治疗的9例患者中即有1例在减黄、TAE以后肝功能得到改善,肿瘤明显缩小,最后获得了手术切除的机会。这里所谓胆道内置管内引流是指在胆道的狭窄部位置放一根导管,其两端分别位于狭窄部位的上下,将胆汁引流入肠腔。鼻胆管是指引流管的一端置于胆管狭窄部位以上,另一端经鼻腔引出体外,为经ERCP的胆道外引流。因其须经咽喉部引出,会给患者带来较大不适,且每日还会造成胆汁的大量丢失,故不宜置放太久,医生在决定置管类型时应考虑到这一点。当然,鼻胆管也有内置管所不可替代的优点,即易于控制管道的通畅情况,还可经其处理胆道的感染等。此外,在行PTCD引流时如能将引流管置放到胆管的狭窄段以下,则可起到解除黄疸、改善全身状况的双重作用,既减少甚至避免胆汁的大量丢失,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3)对于肝癌癌栓阻塞胆管的处理,仍然以手术清除为首选。此外,还可选择先行胆道置管内(或外)引流,解除黄疸,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生存质量,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予TAE或其他针对肿瘤的治疗措施。不宜手术治疗的胆管癌栓患者以置放金属内置管为宜,因塑料管管径较小,易被癌栓堵塞,且胆管内癌栓也不易完全消除。如金属管被癌栓堵塞,还可在金属管内再置入塑料管。对于一些癌栓不多、胆道梗阻并不完全者,有时单行TAE治疗也可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胆管内癌栓的血液供应与肝内肿瘤一样,仍然以肝动脉为主之故。个别情况下,肝癌仅仅以胆管癌栓的形式出现,应用现有的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均难找到肝脏内的原发肿瘤,此时诊断就较为困难。但不管肿瘤源于何处,外科手术或胆道置管引流以解除黄疸都是可行的(行ERCP时所取的活组织检查亦可起到诊断的作用)。

  (4)如为肝门肿大的转移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黄疸,胆道置管也很有必要。尽管针对已发生转移的肿瘤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充分引流胆管仍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5)如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原本就有较为严重的肝细胞性黄疸,以后又因肿瘤压迫或胆管癌栓引发了阻塞性黄疸,虽然其处理更为棘手,但积极的胆道引流有可能打断“梗阻性黄疸→细胞性黄疸”这一恶性途径,以达到部分甚至较大程度地改善肝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之目的。

  (6)如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结石,则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能手术治疗则可同时切除肿瘤,取出结石,解除胆道梗阻;不宜手术治疗者仍宜积极引流胆道,解除胆道梗阻(感染),然后针对肝脏肿瘤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Minfu Chen, Yiying Jan, Longbin Jeng. Obstructive jaundice secondary to ruptur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o the common bile duct. Cancer, 1994, 73(5):1335~1340

  2 陈剑秋,朱春山,李庆瑞等.肝细胞癌癌栓引起的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中华外科杂志,1996,34(1):18

  3 何振平,李智华,马宽生等.肝癌侵犯肝外胆管引起阻塞性黄疸.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5,17(5):452~454

  4 黄长玉,黄建富,沈 娟等.肝癌引起胆管内阻塞性黄疸的外科治疗.中华外科杂志,1995,33(8):497~499

(1998-12-28 收稿)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肝手术创面门静脉骨骼化处理预防肝癌复发的临床分析
焦点新闻
·高位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观察
·卵巢癌缩瘤术后ICU监护指征分析
·阿朴脂蛋白E基因型在诊断早老性痴呆病上的应用
·香港科大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症新药
·阳痿临床病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检测血清IgA、CH<sub>50</sub>和C<sub>3对小儿哮喘、
·加拿大医生研制出治疗哮喘新药
·血清中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