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次降价之后,药价为何依旧虚高?
药品价格从1997年至今已连续11次降价,降幅最高的达60%以上。福建省自去年起也启动了药品招标采购这一阳光工程。然而,药价虚高这一顽症依然令生病的福建老百姓望而生畏,像“千元一感冒”这样的就医情形真是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药品流通路难行 层层设卡价攀升
层层设卡、层层作价是药品作价舞弊行为产生的温床。一旦舞弊行为产生,虚高定价所留下的利润空间必然导致不正当竞争的出现。福州某药品批发公司的工作人员的理解是,现在经营药品批发的公司数量不少,有关部门又没有规定药店、医院一定要到哪一家进药。在这种情况下,谁给的红包多、回扣多,药店、医院就买谁的药。
硬性规定药品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价是药价虚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以批发价每盒十元的药品为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其零售价只能比批发价上浮15%—30%,也就是说,这种药品的零售价为11.5—13元,这也就意味着医疗机构只能赚取1.5—3元。如果有同一品牌的药品,其批发价为每盒100元,那么照这个差价零售,医疗机构所赚取的就不是1.5—3元了,而是15—30元。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各级政府医药采购部门垄断药品批发市场,使得药品定价不透明。在这种流通体制下医疗机构和药店不得不被动接受。作为医疗机构来说,他们更希望能直接到药品厂家进药,这样不仅能把流通环节的成本和利润让给患者,也使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目前进入招投标的药品只占到总药品的30%,这与药价居高不下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福建省卫生厅药品招标办强主任告诉记者,由于进入招投标的药品为数不多,所以短期之内,药价的下降并不是很明显。
药价虚高,相关的主管部门也难辞其咎。药品定价的依据是什么?是新药新价还是看疗效?福州市卫生局局长张焰分析说,要想让患者彻底得到实惠,一是要让所有的合格药品都参加招投标;二是要从生产厂地严格控制,从一开始就把药价泡沫去掉,这是因为药品的出厂价首先是由该药品厂家所在的物价局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这个环节绝对不可忽视;三是患者的就医心态必须转变,小病大病要自己判断后再选择就诊医院,不要有病没病都往大医院跑,毕竟大医院的设备较高级、设施较完善,费用相对要比普通医院来得高;四是政府管理部门不但要严格实行政企分开,还要做好市场的宏观调控和价格的指导工作。
医院体制多弊端 药价虚高太普遍
药品招标在福建已经实行了较长一段时间,但市民却享受不到这一阳光工程所带来的好处。其症结出在哪里?在医院工作过多年的福州屏山制药厂党组书记陈子民分析说,这与医院的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医院的收入无非就是两个来源:一是医疗服务收入,包括治疗、挂号、护理等各种技术服务的收费;二是药品收入,这一收入主要是通过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价来实现。一般来说,中药的差价为25%—30%,西药的差价为15%。于是,药品收入就成为医院的一大经济来源。药品的批发价基数越高,医院的收入也就越多,反之就低。相比之下,未经招投标的药品价格远比中标药品高。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医院选择的当然是前者而非后者。这就是说,中标药品未必就能进医院,药价也就无从降起了。即使中标药品进了医院,由于其药价较低,医生没有回扣可拿。受回扣利益驱使,有些医生在开处方时根本不顾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专开有回扣的药品。中标药品从未进入医生的处方单,药品降价又从何谈起?
福建省卫生厅医政科杨闽红也说,在这两种收入中,医疗服务收费,物价局已经定死,如果按照这种收费,医院根本没办法生存,所以在政府给的钱太少、国家补助不多、人员工资不补贴的情况下,医院要生存,靠药品赚钱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以药养医已是摆在桌面上的不争事实。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处处长林永健对此则另有一番见解。“以药养医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为人所忽视的原因则是,现在医院大部分将医生的考核指标量化,一些药品中介机构往往抓住这一机会,将自己的利润让点出来,一部分给医院,一部分给医生。既赚钱又卖药,此等好事何乐而不为?‘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利润从何而来?当然是患者了。”
百姓呼唤职业道德 医生需为患者着想
福州屏山制药厂党组书记陈子民说,虽然参加招投标的药品数量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药品价格,但医生的职业道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每个医生都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话,就不会去收取药品回扣,中标的药品也就能进入医生的处方单,药价自然会慢慢降下来。
药贵是否就质好呢?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杨明发说,中标的便宜药在质量上不会比未中标或是未参加招标的药差。中标的药首先就是质量要合格,从这个方面说,药效应该是有保证的,不会比其他品牌的药疗效差。
药品招标、药价调整作为阳光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最终目的在于让老百姓受益。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原因的限制,百姓仍不能彻底地感受到这一阳光工程所带来的实惠。因此,专业人士建议,要使这一阳光工程释放出原汁原味的光和热,有关部门还须下大力气进行整治,救死扶伤的医生们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共同营造良好的药品市场秩序,让百姓真正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人民网-市场报
200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