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作为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之一,六味地黄丸的“出镜率”之高、知名度之大、影响力之广,几乎盖过了所有中成药的“风头”。这个由北宋名医钱乙创制的经典名方,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因其显著的临床疗效而流传至今。根据此药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泽泻、牡丹皮和茯苓共6味药材,精制而成的丸剂,就是六味地黄丸了。
六味地黄丸非补品
临床上,六味地黄丸常被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各种疾病。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证实其功效不凡、适用性广,在多种慢性病和疑难杂病中均收获了良好的药效,为祖国医学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六味地黄丸再好也不能当做补品来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经常有体虚的人将六味地黄丸当成保健品,未经医生诊断而随意使用,结果非但没有增强体质,反而致病。
由冬冶介绍说,传统中医认为,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因此,补肾精、调节肾阴肾阳被视为中医除病祛疾的重要“思想内核”。
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名著《伤寒杂病论》中的“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到北宋时期,太医丞钱乙认为,肾决定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泻要同时进行,遂从“金匮肾气丸”入手,研制了滋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黄,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且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二山”共为臣药。三药相配合,有助于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强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助益山药之健运。泽泻、牡丹皮、茯苓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
“八宜”有范围
以上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和精华所在。谈到六味地黄丸的功效,由冬冶概括说,此成药主要在治疗肾阴虚、护肝、抗疲劳、扩张血管、降血脂、预防脑血管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遏制更年期综合征等方面有“八适宜”的优势。
一宜肾阴虚 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脚心烦热、口燥咽干,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六味地黄丸中含有熟地黄,并且分量属于六味药中最多的,有滋阴养津、补血之效,非常适合于阴虚所引起的骨蒸热潮、浑身乏力、消渴、月经不调等症;山茱萸、山药,为补肾药,能补肾、涩精、止遗,可医治因肾阴亏损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精神萎靡等症。
四宜扩张血管 对高血压病人来说,适当应用六味地黄丸,能有效地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帮助纠正受损的肾功能,尤其对男人来说,一旦发生肾脏问题而不能及时“止损”,就会酿成慢性肾炎、肾衰,乃至尿毒症等严重后果,对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六宜预防心脑血管病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就是心脑血管病了。其诱因,主要是血管“河道”被堵塞了而引发的。适度服用六味地黄丸,就能更好地清除血管内垃圾,通透并扩张血管,使人体得到更多的养分和营养。
“三忌”请谨记
阳虚之人忌用 阳虚的人包括肾阳虚、脾阳虚等,面白、体弱,喜夏不喜冬,这样的人不适于食用六味地黄丸。还有因肾阳不足而致勃起功能障碍者,如果一味借助六味地黄丸,非但不起作用,反而“雪上加霜”。面对此种情况,应选用治肾阳虚的药物,比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