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拜读了《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9月24日第一版《凝练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意义重大》一文,受益良多。文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凝练的“仁、和、精、诚”四字作为中医药价值理念中的核心,被写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笔者在学习之后体会到,作为“有形的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之一的“图像标识”,在体现“仁、和、精、诚的精神理念”“反映中医的形象元素”“高度重视太极图”“把太极图、葫芦、针具这几个要素相结合,设计出一个标识”的同时,可以考虑把有关“水”的文化元素也纳入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
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人类,水即与人的生命、生活、健康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产生了十分密切的联系,从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龙王掌水”,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吃水、用水、治水、管水等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派生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绚烂多彩、且为中华民族世代继承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传统优良的中国水文化。水与人类相伴相随,不离不弃,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文明之源,也是文化之源。如果没有了水,就没有世界万物,就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文化。水文化渗透到所有文化的各个方面,所以有学者说“水文化具有母体文化的特性”。中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整理总结出的一门研究人类生命及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科学,人类离不开水,中医药自然也离不开水。中医药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临证思维方式都具有重要影响,水文化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水亦具有“仁、和、精、诚”的精神特性。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于“道”。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之可使为善,其性亦犹是也。”水以柔成,其借水比喻人之仁义、善良及和顺。《汉书·枚乘传》说:“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水滴石穿,有恒心、有毅力、不断进取、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水的这种精诚所至的品质也正是中医药人所必备的精神。
心如止水。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要求医生做到的都是如水一般的安然、宁静、平和、纯洁、淡泊、沉着。
水是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五行中的水代表了所有的具有流动、润湿、阴柔性质的事物,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肾为先天之本,脏腑之本,生命之源。治病必求于本。
水能载舟,舟可渡人。“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治病救人,帮助罹患疾病者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及困扰,正是中医药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基于以上考虑,建议在凝练、设计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时,把能体现滋润、仁和、善良、柔顺、安然、至谦的水的品格、水的精神、水的文化纳入进去,仅供参考。(贾文魁)
|